词典 避去 避去的意思

避去

简体避去
繁体
拼音bì qù
注音ㄅㄧˋ ㄑㄩ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ì,(1) 躲,设法躲开。【组词】: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2) 防止。【组词】: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qù,(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组词】:去处。去路。去国。(2) 距离,差别。【组词】:相去不远。(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组词】:去年。去冬今春。(4) 除掉,减掉。【组词】:去掉。去皮。去势(①阉割;②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例句】:他去男主角。(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组词】:上去。进去。(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组词】:信步走去。(8) 汉语四声之一。【例句】:去声(①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②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基本含义

避免或躲开某种不好的事物或情况。

避去的意思

避去 [bì qù]

1. 避开;离去。

避去 引证解释

⒈ 避开;离去。

汉 焦赣 《易林·随之讼》:“逐兔驱狼,避去不祥。”
《宋史·王旦传》:“其廨旧传有物怪凭戾,居多不寧。 旦 将至前夕,守吏闻羣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絶。”
明 袁宏道 《灵岩》:“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釵釧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避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焦先释义:汉 末隐士。字 孝然,河东 人。孑然无亲,见 汉 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 镇江 谯山(即今 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 晋 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 葛洪《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 2.
      递顿释义:谓在驿站歇宿。 明 沉德符《野获编·佞倖·十俊》:“其时又有一緹帅,为 穆庙 初元元宰之曾孙,年少美丰姿,扈上驾幸 天寿山,中途递顿,亦荷 董圣卿 之宠,每为同官訕笑,輒慙恧避去。”
    • 3.
      避坑落井释义:比喻避去一害又受一害。 《晋书·褚(shà)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 4.
      避阱入坑释义:指避过了井,又掉进了坑里。 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阱,异“穽”。
    • 5.
      鹅炙释义:⒈烤鹅;烧鹅。《南齐书·刘琎传》:“曅 与僚佐饮,自割鹅炙。”⒉晋 刘毅 家在 京口,初酷贫,尝与朋友向 江州 刺史 庾悦 借东堂共射,悦 不许。众皆避去,唯 毅 留射如故。时 庾悦 食鹅,毅 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悦 又不答,毅 常衔之。毅 显贵后,对 悦 报复,悦 忿惧而死。事见《南史·庾悦传》、《晋书·刘毅传》。后遂以“鹅炙”为典实,指英雄或贵人尚未发迹。唐 李商隐《为盐州刺史奉举李孚判官状》:“京口 刘生,方思鹅炙;洛阳 苏子,已弊貂裘。”清 吴伟业《送纯祐兄之官确山》诗之一:“

避去(biq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避去是什么意思 避去读音 怎么读 避去,拼音是bì qù,避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避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