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 [zhōng zhì]
1. 中等规格。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谓从中干预。
中制 引证解释
⒈ 中等规格。
引《周礼·考工记·弓人》:“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其弓。”
贾公彦 疏:“此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取其弓与人相称之事。”
⒉ 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引《汉书·董仲舒传》:“孔子 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两称,是以祥则縞带素紕,禫则无不佩。”
宋 苏辙 《辞户部侍郎札子》:“方欲酌今昔之中制,采吏民之公言。”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一》:“圣人治天下……必将有以合乎人情之所宜。是故中制者,圣人之法也。”
⒊ 谓从中干预。
引《宋史·岳飞传》:“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復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
明 张居正 《答郭华溪》:“一切剿处事宜,公所画俱当,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
中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封駮释义:亦作“封驳”。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丞相 王嘉“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东汉 明帝 时,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五代 废。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唐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
- 2.
人民代表大会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国家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后者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原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监督和依照法律的规定随时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
- 3.
仁声释义:⒈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风俗变得淳厚的音乐或乐声。《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赵岐 注:“仁声,乐声《雅》《颂》也。”汉 王褒《洞萧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⒉指施行仁德而赢得的声誉。汉 扬雄《羽猎赋》:“仁声惠於北狄,武谊动於南邻。”《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初自 燕、代 则仁声洽著,行自 齐、鲁 则英风播流。”唐 元稹《郑涵授尚书考功郎中冯宿刑部郎中制》:“二帝三王之所以仁声无穷,绩用明而刑罚当也。”宋 王安石《送王蒙州》诗:“仁声已逐春风到,使节犹占夜斗行。”明
- 4.
俎樽折冲释义:指在会盟的席上或外交谈判中制胜对方。
- 5.
党的建设释义:简称“党建”。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目的是把党建设成纪律严明、公正廉洁、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核心。
- 6.
八个反对释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 7.
六行释义:⒈六种善行。《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婣、任、恤。”晋 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六言六行,匪君不肃。”唐 陈子昂《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君三德允章,六行既穆。”清 钱谦益《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徵仕郎刑科给事中制》:“敦六行以重任恤,既以仁厚起家。”⒉谓水气运行。《管子·幼官》:“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尹知章 注:“水成数六,水气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也。”⒊六个行列。《春秋·隐公五年》“初献六羽”唐 孔颖达 疏:“六羽,谓六行之人秉羽舞也。”@
- 8.
共产党释义: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马克思 、列宁的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最高组织形式。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基本纲领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一切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
- 9.
兴坏释义:⒈盛衰,成败。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於是推 儒 墨 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宋 叶适《纪年备遗序》:“所以存世次,观兴坏。”明 高启《送瀚公住灵岩》诗:“兴坏俱空幻,登临不用哀。”⒉使衰败者得以复兴。《汉书·路温舒传》:“故 桓 文 扶微兴坏,尊 文 武 之业。”宋 曾巩《左右司郎中制》:“创制之初,举坠兴坏。”
- 10.
养威蓄鋭释义:培植威力,积蓄锐气。唐 于公异《李晟收复西京露布》:“養威蓄鋭,直殄元凶。”《隋唐演义》第五八回:“殿下自領精鋭,速據 成臯,養威蓄鋭,以逸待勞,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 建德。”亦作“養鋭蓄威”。《清史稿·洪承畴传》:“我軍亦得養鋭蓄威,居中制外。”
- 11.
决胜庙堂释义:庙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指文官儒将在庙堂中制定出决定胜改的策略。
- 12.
冷刀释义:将手术刀放在液氮中制冷,用于切割皮肤时不易出血。
- 13.
分散主义释义: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其表现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级的决定,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 14.
制驭释义:控制驾驭。 《北齐书·慕容绍宗传》:“洛 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剪,恐难制驭。”《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若使太子主 曲沃,重耳 夷吾 分主 蒲 屈,君居中制驭,此磐石之安矣。”鲁迅《华盖集·我的“籍”和“系”》:“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了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
- 15.
勤职释义:⒈谓忠于职守,工作勤恳。唐 常衮《授韦谔给事中制》:“五年勤职,时谓淹才。”⒉清 代考察鉴定官吏的等别之一。《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凡京察,堂官察其属之职而註考焉,一等曰称职,二等曰勤职,三等曰供职。”
- 16.
官常释义:⒈官之常职。《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四曰官常,以听官治。”郑玄 注:“官常,谓各自领其官之常职。”唐 崔嘏《授崔璹给事中制》:“无忝官常,自貽公让。”宋 苏轼《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之二:“今乃以文字为官常,语言为职业。”⒉指官职。宋 王禹偁《有怀戚二仲言同年》诗:“闻説去官常,悽悽返故乡。”⒊官吏,官员。宋 苏轼《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口宣》:“汝卿祇率官常,往严像设。属此寒凝之候,眷言往返之劳。式示宠绥,特加优锡。”⒋犹官规。清 朱克敬《暝庵杂识》卷二:“因办釐而旷误职守,既恐
- 17.
察举释义:⒈选拔。 《史记·刺客列传》:“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 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司马贞 索隐:“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 氏云察犹选也。”⒉中国 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 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宋 苏轼《谢应中制科启》:“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委之於察举,而要之於久长,所以为无失也。”⒊监察检举。宋 曾巩《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夫纲辖之地与御史更相察
- 18.
尊俎折冲释义:比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 19.
招携释义:⒈亦作“招擕”。招引尚未归心的人。《左传·僖公七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杜预 注:“携,离也。”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悦近以怀远,修文以招携。”宋 苏轼《邓义叔主客郎中王谔水部郎中制》:“通商惠农,水政为急,而招携柔远,宾客之事亦重矣。”⒉安抚,招安。《魏书·安丰王猛传》:“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延明 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玉太尉书》:“凡诸部曲,竝使招携,投赴戎行,前后云集。”《周书·长孙俭传》:“因序 梁国 丧乱,朝廷招擕之意。”《隋书·宇文化及传》:“
- 20.
挹抐释义:中制。 谓抑按合于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