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制举 制举的意思
zhì

制举

简体制举
繁体制舉
拼音zhì jǔ
注音ㄓˋ ㄐ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规定。【组词】: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2) 限定,约束,管束。【组词】: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3) 法规,制度。【例句】:民主集中制。公有制。(4) 造,作。【组词】: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páo )制。(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例句】: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制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组词】:制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制。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制止别人的行为,阻止别人的举动。

制举的意思

制举 [zhì jǔ]

1. 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

2.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4. 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制举 引证解释

⒈ 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

《管子·宙合》:“鉤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尹知章 注:“言制以举贤之法用鉤也。”

⒉ 唐 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 宋 代因之,如 南宋 绍兴 年间开博学鸿词科。 清 代如 康熙 十七年、 乾隆 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 清 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新唐书·选举志上》:“唐 制,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軾 也,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於京师。翰林 欧阳公 不知其不肖,使与於制举之末,而发其猖狂之论。”

⒊ 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国语词典

制举 [zhì jǔ]

⒈ 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

《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⒉ 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

《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


制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儚儚释义:昏昧;糊涂。《尔雅·释训》:“儚儚,洄洄,惛也。”郭璞 注:“皆迷惛。”宋 李吕《多病》诗:“息交休扰扰,藏拙要儚儚。”清 钱谦益《徐霞客传》:“儚儚粥粥,口不能道词;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清 龚自珍《吴市得旧体制举之文书其端》诗之三:“乍洗苍苍莽莽态,而无儚儚恛恛词。”
    • 2.
      具位释义:⒈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南朝 梁 任昉《宣德皇后令》:“宣德皇后 敬问具位。”参见“具瞻”。⒉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一:“臺諫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事。”《辽史·逆臣传中·萧革》:“革 怙宠专权,同僚具位而已。”⒊唐 宋 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月
    • 3.
      冬卿释义:⒈周 代冬官为六卿之一,主管百工事务,后代因称工部为冬卿。《旧唐书·郑朗传》:“政溢闻听,念兹徵还,位冠冬卿,职重邦计。”唐 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诗:“伊昔 玄宗 朝,冬卿冠鸳鸞。”宋 叶适《除吏部侍郎谢表》:“天许会逢,上命亲近,从冬卿而陪献纳,考地贡而修虞衡。”⒉南朝 梁 对光禄勋、大鸿胪和都水使者的通称。《隋书·百官志上》:“诸卿,梁 初犹依 宋 齐,皆无卿名。天监 七年……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臚为鸿臚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
    • 4.
      大科释义: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 人谓之大科。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任渊 注:“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富韩公 初游场屋,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
    • 5.
      大葬释义:指古谓按封建礼制举行的隆重葬礼。
    • 6.
      寘力释义:犹尽力;致力。《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窃邑叛君以徼大利而无名,贪冒之民将寘力焉。”杜预 注:“尽力为之。”唐 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虽或寘力于文学,勤勤恳恳于岁时,然而未能极圣人之规矩,恢作者之闻见。”唐 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寘力焉。”
    • 7.
      执守释义:⒈持守;坚持。 《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然必顾瞻礼义,执守规矩,不犹愈于学非而博者乎!”章炳麟《代议然否论》:“余固非执守共和政体者。”⒉犹操守。亦指保持节操。唐 赵璘《因话录》卷五:“裴公 曰:‘公诚佳士,但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其执守如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上无执守,为汝辈所惑。”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往者士人多以借权为良策,吾尝斥之,以为执守未坚,而沦没於富贵之中,则鲜不毁方而合矣
    • 8.
      敛翼释义:收拢翅膀。比喻隐退。三国 魏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復敛翼於故枝,块然独处,有离群之志。”晋 潘岳《寡妇赋》:“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唐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白帝城 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
    • 9.
      杰士释义:⒈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⒉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 10.
      柔靡释义:柔弱委靡。 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故文章柔靡,风俗巧伪。”明 唐顺之《送陆训导序》:“海盐 故滨海之沃,而柔靡奢慢之俗也。”胡韫玉《锦城纪游》诗:“六十年间万首诗,剗除柔靡育雄奇。”朱自清《短诗与长诗》:“据我所感,便只有感伤的情调和柔靡的风格;正和旧诗、词和散曲里所有的一样!”
    • 11.
      率贷释义:唐 代的一种杂税,即对富户按其财产的比率强制举债。
    • 12.
      苟媮释义:同“苟偷”。 唐 元稹《阳城驿》诗:“栖迟居 夏 邑,邑人无苟媮。”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周 之衰也,时人莫不苟媮而不立,周 虽欲其立,而不可得也,故 周 亡。”清 薛福成《代曾侯相忠孝录序》:“人习於苟媮非一日,往往临危之际,巧伺形便,以为趋避。”
    • 13.
      蜡屐释义:⒈以蜡涂木屐。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 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宋 辛弃疾《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词:“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摶沙。”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诗:“拟经制礼吾何敢,蜡屐持筹事未分。”⒉涂蜡的木屐。唐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宋 苏舜钦《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他年君挂朱轓后,蜡屐邛枝伴此行。”清 钮琇《觚賸·石言》:“蓬门昼掩,蜡屐生尘,有客
    • 14.
      诏举释义:也称制举。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
    • 15.
      饫禘释义:饫礼和禘礼。 泛指按一定礼制举行的宴飨。

制举(zhi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制举是什么意思 制举读音 怎么读 制举,拼音是zhì jǔ,制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制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