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宥罪 宥罪的意思
yòuzuì

宥罪

简体宥罪
繁体
拼音yòu zuì
注音一ㄡˋ ㄗ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òu, ◎ 宽容,饶恕,原谅。【组词】:宥罪。宥恕。原宥。宽宥。尚希见宥。

zuì,(1) 犯法的行为。【组词】: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组词】: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3) 刑罚。【组词】:判罪。畏罪。待罪。请罪。(4) 苦难,痛苦。【组词】:受罪。

基本含义

宽恕、宽容对方的过错。

宥罪的意思

宥罪 [yòu zuì]

1. 赦免罪过。

宥罪 引证解释

⒈ 赦免罪过。

《易·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颖达 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南朝 梁 任昉 《禅梁玺书》:“待旦同乎 殷后,日昃过於 周文,风化肃穆,礼乐交畅,加以赦过宥罪,神武不杀,盛德昭於景纬,至义感於鬼神。”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葛成 慷慨就狱,后得宥罪。”


宥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职释义:⒈起用被废黜的官员。 《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宽民,宥罪举职。”杜预 注:“举职,修废官。”⒉尽职;称职。《旧唐书·牛僧孺传》:“会宰相请广諫员。宣宗 曰:‘諫臣惟能举职为可,奚用众耶?’”清 曾国藩《复陈虎臣书》:“久处剧任,殊以不能举职为愧。”
    • 2.
      佩印释义:佩挂官印。借指任命官职。唐 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诗:“闻道 百城 新佩印,还来双闕共鸣珂。”唐 韦庄《东阳赠别》诗:“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
    • 3.
      免赦释义:赦免;宥罪。
    • 4.
      原罪释义:⒈宽宥罪过。⒉基督教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绵延不断,故称原罪。也比喻与生俱来的罪过。
    • 5.
      天赦释义:⒈谓上天或皇帝的赦宥。⒉丛辰名。为赦过宥罪之辰。谓天之生育,甲与戊;地之成立,子、午、寅、申。故以甲、戊配成天赦:春,戊寅;夏,甲午,秋,戊申;冬,甲子。参阅《协纪辨方书》。
    • 6.
      宽民释义:待民众宽厚,不苛刻。 《左传·昭公十三年》:“平王 封 陈 蔡,復迁邑,致羣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国语·吴语》:“越国 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
    • 7.
      庆宥释义:因有吉庆之事而赦宥罪人。
    • 8.
      行服释义:谓穿孝服居丧。《后汉书·桓郁传》:“肃宗 即位,郁 以母忧乞身,詔听以侍中行服。”《三国志·魏志·庞淯传》:“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揖 死。淯 乃收敛 揖 丧,送还本部,行服三年乃还。”《晋书·武帝纪三》:“文帝 崩,太子嗣相国 晋王 位。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八:“裴佶 与 郑餘庆 友善,佶 死,餘庆 为行服。”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重师》:“汉 人最重其师,门生故吏,至有弃官行服者。”
    • 9.
      赋敛释义:⒈田赋;税收。《左传·成公十八年》:“薄赋敛,宥罪戾。”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土地得到开辟,赋敛数量增加,政治经济有一番新气象。”⒉征收赋税。《史记·滑稽列传》:“鄴 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宋 王安石《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清 邹容《革命军》第六章:“滥用名器,致贵贱贫富之格,大相悬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赋敛无度。”
    • 10.
      追原释义:⒈赦宥罪者而追回处罚之成命。⒉犹追根。
    • 11.
      郊赦释义: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大礼时赦宥罪犯,谓之“郊赦”。
    • 12.
      雷解释义:⒈语本《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后用“雷解”指赦过宥罪。⒉消解。
    • 13.
      雷雨作解释义:《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后用“雷雨作解”谓帝王对有过者赦之,有罪者宽之。

宥罪(youz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宥罪是什么意思 宥罪读音 怎么读 宥罪,拼音是yòu zuì,宥罪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宥罪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