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书问 书问的意思
shūwèn

书问

简体书问
繁体書問
拼音shū wèn
注音ㄕㄨ 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wèn,(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2) 为表关切而询问。【组词】:慰问。问候。问长问短。(3) 审讯,追究。【组词】:审问。问案。唯你是问。(4) 管,干预。【组词】:概不过问。(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例句】:我问他借几本书。(6) 姓。

基本含义

指通过读书和提问来获取知识,形容求学刻苦认真。

书问的意思

书问 [shū wèn]

1. 书信;音问。

书问 引证解释

⒈ 书信;音问。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门藩,书问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书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枝释义:⒈一根枝杈。 《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晋 张华《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唐 杜甫《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宋 曾巩《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清 方文《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⒉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老舍《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 2.
      书问释义:书信;音问。三国 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门藩,书问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 3.
      件件释义:每一件;一件件,一桩桩。宋 惠洪《冷斋夜话·满城风雨近重阳》:“黄州 潘大临 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 尤喜之。临川 谢无逸 以书问有新作否,潘 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一心猜是那个人了,更觉语言行动件件可疑,越辨越像。”清 李渔《怜香伴·冤褫》:“説老师贿赂公行,是非倒置,以优为劣,以劣为优,后面开了赫诈秀才的欵单,件件都有赃据。”《新民晚报》8:“这类好事件件都要市长批吗?”
    • 4.
      僚壻释义:亦作“僚婿”。姊妹的丈夫之互称或合称。《尔雅·释亲》“两婿相谓为亚”晋 郭璞 注:“今 江 东人呼同门为僚壻。”《新唐书·萧嵩传》:“始,娶 会稽 贺晦 女,僚婿 陆象先,宰相子,时为 洛阳 尉。”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张怀素、吴储、吴侔 等谋反事觉,中外縉绅多与交结,而 蔡元度 与 储 侔 之父 安诗 为僚壻,故 元长 父子与 怀素 书问往来尤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少年曰:‘君不认窃眠卧榻者耶?’刘 始悟为 胡。敍僚壻之谊,嘲謔甚欢。”
    • 5.
      噀酒释义:指 后汉 栾巴 喷酒为雨事。 晋 葛洪《神仙传·栾巴》:“正旦大会,巴 后到,有酒容,赐百官酒,又不饮,而西南向噀之。有司奏不敬。詔问 巴,巴 曰:‘臣适见 成都 市上火,臣故漱酒,为尔救之。’乃发驛书问 成都,已奏言:‘正旦食后失火,须臾有大雨三阵,从东北来,火乃止,雨著人皆作酒气。’”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情愿做归湖 范蠡,情愿做噀酒 欒巴,携閒客登山採药,唤村童汲水烹茶。”
    • 6.
      奸妄释义:谓奸诈虚妄。《后汉书·方术传序》:“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姦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三国志·吴志·孙和传》:“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 以为姦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絶之。”《宋书·礼志二》:“及 元后 崩,莽 乃自服三年之礼。事皆姦妄,天下疾之。”宋 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先帝觉其姦妄,亲批圣语指其罪状。”
    • 7.
      巴火释义:相传 后汉 栾巴 喷酒灭火的故事。《后汉书·栾巴传》:“﹝ 欒巴 ﹞迁 沛 相。所在有绩,徵拜尚书。”李贤 注引《神仙传》:“巴 为尚书,正朝大会,巴 独后到,又饮酒西南噀之。有司奏 巴 不敬。有詔问 巴,巴 顿首谢曰:‘臣本县 成都 市失火,臣故因酒为雨以灭火。臣不敢不敬。’詔即以驛书问 成都,成都 答言:‘正旦大失火,食时有雨从东北来,火乃息,雨皆酒臭。’后忽一旦大风,天雾晦暝,对坐皆不相见,失 巴 所在。寻问之,云其日还 成都,与亲故别也。”后诗文中因以“巴火”为火的泛称。宋 范成大《清明日试新火》
    • 8.
      暄凉释义:⒈暖和与寒冷。唐 韦应物《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宋 范仲淹《依韵答提刑张博觉新酝》:“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明 刘基《秋夜听冷协律弹琴分韵得夜字》:“斯须变暄凉,要妙夺造化。”⒉犹寒暄。谓谈天气及饮食起居之类的应酬话。《南史·西南夷传·天竺迦毗黎国》:“会稽 孔覬 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宋 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诗:“暄凉书问二千里,塲屋声名三十年。”明 祝允明《前闻记·戏语得妇》:“暄凉罢,復咎 蒋 曰:‘人孰无颠沛,途间不谨如此,岂周身之道耶?’”
    • 9.
      简末释义:指文牍书简末幅。为题跋落款的地方。傅尃《<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友 高子,近辑《诗徵》……犹恐涉乎标榜,未厌羣流,或失精严,转疵竽滥,故特详加审择,务应法言,书问山中,乞题简末。”
    • 10.
      脩问释义:谓修书问候。
    • 11.
      解化释义:⒈解脱转化。指舍弃肉身,修行成道。宋 黄庭坚《书问政先生诰后》:“杨氏(杨行密)之未解化而去,弟子葬之。举棺,唯衣履存焉。”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论》:“虽解化一事,似或玄微,正非假房中黄白之小端,从而服食颐养,能尽其道者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王子乔 事,旧説 浮丘公 携与乘鹤,共登 嵩山,此事又不同,解化时年正十五六云云。”⒉分解;变化。《西游记》第二二回:“又只见那骷髏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同。”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土耳其 近年的国权运动的成功也有同样的意义,便
    • 12.
      迁史释义:《史记》之别称。 宋 刘克庄 《代楮知白谢表》:“新智无穷,岂必谓 蔡侯 所造;旧闻可辑,或能补《迁史》之亡。” 清 姚文栋 《答东洋近出古书问》:“《迁史》言: 始皇 遣 徐巿 发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亦以指其作者 司马迁 。 康有为 《读<史记·刺客传>》诗:“ 迁史 愤心尊 聂政 , 泉明 诗咏慕 荆軻 。”
    • 13.
      门藩释义:指门庭;门下。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门藩,书问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
    • 14.
      阻越释义:阻隔。宋 曾巩《太平州与本路转运状》:“伏念更移岁序,阻越道途,音尘莫及於宾阶,书问不通於记室。”清 黄景仁《得稚存渊如书却寄》诗:“河关阻越两年别,展翰披缄转愁絶。”
    • 15.
      雁齿释义:⒈亦作“鴈齿”。 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北周 庾信《温汤碑》:“秦皇 餘石,仍为雁齿之阶。”倪璠 注:“雁齿,阶级也。《白帖》:‘桥有雁齿。’”唐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大屋詹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⒉常比喻桥的台阶。唐 白居易《答王尚书问履道池旧桥》诗:“虹梁雁齿随年换,素板朱栏逐日修。”宋 张先《破阵乐·钱塘》词:“雁齿桥红,裙腰草緑,云际寺、林下路。”清 金农《十五夜对月有怀淮上旧游》诗:“西风一桁秋河路,凉笛三更鴈齿阶。”⒊草名。《尔雅·释草》“绵马,羊齿”晋 郭璞 注:“草细叶,叶罗生而毛

书问(shu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书问是什么意思 书问读音 怎么读 书问,拼音是shū wèn,书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书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