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十七帖 十七帖的意思
shítiē

十七帖

简体十七帖
繁体
拼音shí qī tiē
注音ㄕˊ ㄑ一 ㄊ一ㄝ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qī,(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tiē tiě tiè,(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组词】:碑帖。字帖。画帖。(1) 便条。【组词】:字帖儿。(2) 邀请客人的纸片。【组词】:帖子。请帖。(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组词】:庚帖。换帖。(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组词】:一帖中药。(1) 妥适。【组词】:妥帖。安帖。(2) 顺从,驯服。【组词】:服帖。俯首帖耳。(3) 姓。

基本含义

形容文书繁多,内容繁杂。

十七帖的意思

十七帖 [shí qī tiē]

1. 草书碑帖。东晋王羲之书。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书书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馆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书法体势纵横,神采飞动,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历代翻刻颇多,今存宋拓本。

十七帖 引证解释

⒈ 草书法帖名。 晋 王羲之 所书信札。因第一札开头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时,命爱好书法的京官隶属弘文舘,以禁中法书为学习的范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称“舘本十七帖”。此后辗转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种。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参阅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十七帖疏证》。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右军书记》:“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 贞观 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国语词典

十七帖 [shí qī tiē]

⒈ 晋王羲之的草书帖。为二十余件书帖合并而成的总帖,因居首一帖开端有「十七」二字,故称为「十七帖」。此帖雄健疏放、气象超逸,为王羲之草书作品中最负盛名者,历代均取作草书范本。


十七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妹释义:堂妹。《左传·庄公八年》:“连称 有从妹在公宫。”杨伯峻 注:“从妹今言伯叔妹或堂妹。”晋 王羲之《十七帖》:“胡毋氏 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 居,去此七十也。”清 姜秉初《<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越数年而有 心兰 女史。心兰,瘦梅先生 女,畹兰 从妹也。”
    • 2.
      尊老释义:⒈位尊年老。《北史·万俟洛传》:“初,神武 以其父 晋 尊老,特崇礼之,尝亲扶上马。”⒉仅指年老。宋 叶适《丁少詹墓志铭》:“人谓 少詹 年已尊老,读书有数,而议论自许夸大,相与背笑之。”⒊称年高的长辈,特指他人或自己的父母。汉 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愿相随。”清 袁枚《随园随笔·称谓》:“《南史》何子平 曰:‘尊老在东’,称母也,今专以属父。然 右军《十七帖》云:‘此间士人皆有尊老。’又似尊老二字亦父母之通称。”⒋称德重年长的高僧。唐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
    • 3.
      异闻释义:⒈别有所闻;所闻不同。《论语·季氏》:“陈亢 问于 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何晏 集解:“以为 伯鱼 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源流遂往,详略异闻。”张铣 注:“﹝帝王﹞音乐宴会虽因时权变,源流遂往,而论説其道者,所闻不同。”⒉新的知识;不同的见闻。《后汉书·杨终传》:“﹝ 赵博 等﹞以 终 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晋 王羲之《十七帖》:“往在都,见 诸葛顒,曾具问 蜀中 事,云:‘成都 城池门屋楼观,皆是 秦 时 司马错 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
    • 4.
      潭帖释义:亦称“长沙帖”。汇刻丛帖。北宋 庆历 间 刘沆 帅 潭州(今 湖南省 长沙市)时,命僧 希白 摹刻。计十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 晋 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颜真卿 等帖。与《绛帖》齐名。因刻于 潭州,故名。原石毁于 南宋 建炎 年间,翻刻本很多。参阅 宋 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淳化帖》、明 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
    • 5.
      言面释义:⒈晤谈,见面交谈。 晋 王羲之《十七帖》二:“无缘言面为叹。”南朝 宋 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南齐书·张敬儿传》:“自尔已来,与足下言面殆絶。”⒉犹辞色。唐 韩愈《送殷员外序》:“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生於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
十七帖是什么意思 十七帖读音 怎么读 十七帖,拼音是shí qī tiē,十七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十七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