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慝 [yǐn tè]
1.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
隐慝 引证解释
⒈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
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
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 五百 惊而自悔。”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
国语词典
隐慝 [yǐn tè]
⒈ 隐藏事实。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⒉ 藏匿。
例如:「他为了躲避仇家,已隐慝多年。」
隐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搜慝释义:隐慝。隐瞒为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杜预 注:“蒐,隐也。”
- 2.
民蠹释义:⒈指对人民有害的人。语本《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祐吞嚼聚敛……既每为民蠹,不可復全。”明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之一:“凡俗之害於政者,姦民梗玩,伏机隐慝,以詗上之衅,谓之曰民蠹。”⒉人民受损害。
- 3.
能刑释义:善于执法用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子谓 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矣。”唐 吕温《代李侍郎贺德政表》:“能刑则朝无隐慝,善任则野不遗才。”
- 4.
隐慝释义: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五百 惊而自悔。”清 黄遵宪《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