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史可法 史可法的意思
shǐ

史可法

简体史可法
繁体
拼音shǐ kě fǎ
注音ㄕˇ ㄎㄜˇ ㄈㄚˇ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ǐ,(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组词】: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组词】:太史。内史。(3) 古代官职。【组词】:刺史。御史。(4) 姓。

kě kè,(1) 允许。【组词】:许可。认可。宁可。(2) 能够。【组词】: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3) 值得,认为。【组词】: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4) 适合。【组词】:可身。可口。可体。(5) 尽,满。【组词】:可劲儿干。(6) 大约。【组词】: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组词】:他可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11) 姓。 ◎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史可法的意思

史可法 [shǐ kě fǎ]

1. 明末大臣。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曾被派遣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在南京拥立南明弘光帝,任东阁大学士。后被派到扬州督师抗清守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劝降,他坚决拒绝。清军攻破扬州城后,他自杀未死,被俘后不屈殉难。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凭吊纪念他。


国语词典

史可法 [shǐ kě fǎ]

⒈ 人名。(西元1601~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清乾隆时追谥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史可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仪卫释义: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魏书·李元护传》:“若丧过 东阳,不可不好设仪衞,哭泣尽哀,令观者改容也。”前蜀 杜光庭《宣再往青城安复真灵醮词》:“仰堂宇之威容,覩四垣之仪衞。”《宋史·仪卫志一》:“徽宗 政和 三年,议礼局上 大庆殿 大朝会仪衞。”清 戴名世《孑遗录》:“史可法 以父丧归,继 可法 者为 郑二阳。二阳 行军,仪衞甚盛。”
    • 2.
      倾移释义:⒈谓以权谋促使在上者俯从自己的意愿。《汉书·刘向传》:“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訿訿,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初,臧质 阴有异志,以 义宣 凡弱,易可倾移,欲假手为乱,以成其姦。”⒉倾覆转移。《南史·齐纪下》:“武帝 晏驾而鼎业倾移也。”《明史·史可法等传赞》:“盖 明 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⒊指倒仆迁移。唐 孟郊《答友人》诗:“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⒋背离,偏离。《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 是仪 ﹞曰:‘今刀锯已在
    • 3.
      兵哗释义:兵士哗变。 明 史可法《致刘元平同年书》:“中秋别后抵 六安,遽有兵譁之事,盖因各将家丁零星不成伍,下令归併,遂有从中挑之者。”
    • 4.
      威断释义:犹果断,决断。《后汉书·酷吏传序》:“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辟奚,叶延 之子也,好学,仁厚无威断。”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壬寅岁厄》:“今上神明威断,动法皇祖,而罹灾之岁,亦属壬寅。”《明史·史可法传》:“贤奸无辨,威断不灵。”
    • 5.
      完娶释义:娶妻;完婚。《水浒传》第三二回:“兄弟,你不要焦躁。宋江 日后好歹要与兄弟完娶一个,教你欢喜便了。”明 史可法《家书》三:“若於腊尽春初,再为 可模 完娶,则父亲母亲心愿毕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偏偏 侯制军 要凑高兴,催着 侯统领 早日完娶。”
    • 6.
      慕膻释义:《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 羊肉,羶也。舜 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 邓 之虚,而十有万家。”后以“慕羶”喻因爱嗜而争相附集。唐 韩偓《感事三十四韵》:“鸳鷺皆迴席,皋夔 亦慕羶。”明 史可法《请行徵辟保举疏》:“往时保举多係慕羶,捷足蝇营,真才裹足。”清 夏燮《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吸贩之徒,不禁张胆明目,以趋慕羶之市。”
    • 7.
      方州释义:⒈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抱圆天。”高诱 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传》:“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清 陈梦雷《华岩岭》诗:“五岳峙方州,臺峰争鼎闢。”⒉指帝都。《文选·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李周翰 注:“方州,帝都也。”⒊指州郡。唐 王维《责躬荐弟表》:“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宋 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帝王讳名……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⒋指州郡长
    • 8.
      札稿释义:犹文稿。 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史可法》:“乾隆 四十二年,侍郎 彭元瑞 以所得 史公 画像及其札稿合卷进呈。”
    • 9.
      梅花岭释义:⒈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广储门 外。明 万历 中,州守 吴秀 浚河积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明 末,清 兵攻破 扬州,史可法 死难,家人葬其衣冠于此。清 在此设梅花书院。《明史·史可法传》:“可法 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踰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於 扬州 郭外之 梅花岭。”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万历 二十年,太守 吴秀 开濬城濠,积土为岭,树以梅,因名 梅花岭。”⒉即 大庾岭。在 江西省 大余县、广东省 南雄县 交界处。宋 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诗:“小寒初度 梅花岭
    • 10.
      盘牙释义:⒈交结;连结。汉 王符《潜夫论·述赦》:“又重馈部吏,吏与通姦,利入深重,幡党盘牙。”宋 沉遘《文懿皇后斋文》:“盛德配於 尧 禹,卜年过於 夏 商,然后本枝盘牙,卿士心膂。”⒉犹盘据。《明史·史可法传》:“贼益狂逞,盘牙 江 北,南都震惊。”参见“盘据”。⒊指盗贼或叛乱者。唐 元稹《唐故朝议郎侍御史河南元君墓志铭》:“其在于京邑捕盗者八年,破囊槖,掘盘牙,不可胜数。”唐 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冀 服於前,燕 平於后,而抚御失理,盘牙復生。”⒋形容繁复错杂。清 钱谦益《赠别施伟长序》:“身
    • 11.
      破釜沈舟释义:《史记·项羽本纪》:“項羽 乃悉引兵渡 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明 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沈舟。”亦作“破釜沉舟”。王逋《蚓庵琐语》引 清 摄政王谕:“我今居此,爲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曹禺《日出》第二幕:“你按部就班地干,做到老也是穷死。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拚,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亦省作“破釜”。明 张煌言《北回示将吏》诗:“同仇計左
    • 12.
      耕市释义:指农商。 清 多尔衮《致史可法书》:“耕市不惊,秋毫无扰。”
    • 13.
      郊次释义:谓出居郊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夫人 李氏 ﹞卿相之门,贤才之室,霜露先侵,策封郊次。”《明史·史可法传》:“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讐之义。”
史可法是什么意思 史可法读音 怎么读 史可法,拼音是shǐ kě fǎ,史可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史可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