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对仗 对仗的意思
duìzhàng

对仗

简体对仗
繁体對仗
拼音duì zhàng
注音ㄉㄨㄟˋ ㄓㄤ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uì,(1) 答,答话,回答。【组词】:对答如流。无言以对。(2) 朝着。【组词】:对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组词】:对面。(4) 跟,和。【例句】:对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组词】:对立。对流。对接。对称(chèn)。对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组词】:对于。对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组词】:对待。(8) 照着样检查。【组词】:核对。校(jiào )对。(9) 投合,适合,使相合。【例句】:对应(yìng )。对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组词】:神色不对。(11) 双,成双的。【组词】:配对。对偶。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组词】:对开。(13) 搀和(多指液体)。【组词】:对水。(14) 量词,双。【组词】:一对鹦鹉。

zhàng,(1) 兵器。【组词】:仪仗。明火执仗。(2) 拿着兵器。【组词】:仗剑。(3) 战争。【组词】:打仗。胜仗。(4) 凭借,依靠。【组词】:倚仗。仰仗。仗恃。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基本含义

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仗的意思

对仗 [duì zhàng]

1.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 antithesis; 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 ]

2. 〈方〉:交战。

[ wage war; ]

对仗 引证解释

⒈ 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

《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⒉ 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⒊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⒋ 交战。

《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国语词典

对仗 [duì zhàng]

⒈ 对著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著仪仗上奏。

《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

⒉ 诗文中句子的对偶。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


对仗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对偶释义:修辞格的一种。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2.
      骈列释义:并列;并排。

对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言律诗释义: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 2.
      上官仪释义: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 3.
      上官体释义:初 唐 诗人 上官仪,诗多应制而作,内容空虚,讲求骈俪对仗,风靡一时,称为“上官体”。
    • 4.
      五言古诗释义:诗体之一。 形成于 东汉 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 5.
      五言律诗释义: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沉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 6.
      借对释义: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
    • 7.
      元嘉体释义:古代诗歌流派之一。南朝 宋 元嘉 年间 颜延之、鲍照、谢灵运 等作诗,注重辞藻,雕琢字句,讲究对仗,铺陈典故。后世论诗的人称之为“元嘉体”。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嘉体,宋 年号。颜、鲍、谢 诸公之诗。”
    • 8.
      取青媲白释义: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 9.
      古体诗释义: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与“近体诗”相对。
    • 10.
      四对释义:指旧体诗文中的四种对仗。
    • 11.
      就句对释义:旧体诗文句法名。 谓在一句中自成对仗。
    • 12.
      属对释义:谓诗文对仗。
    • 13.
      工切释义:指诗文中对仗工整、贴切。
    • 14.
      工稳释义:工整而妥帖(多指诗文):造句工稳。对仗工稳。
    • 15.
      律诗释义: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律诗,七言的叫七言律诗。其中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 16.
      抽黄对白释义: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
    • 17.
      排律释义:律诗的一种。 其格式是每首至少十句,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任意铺排联缀,用韵的数目也没有限制,但平仄、对仗等必须合乎律诗的要求。
    • 18.
      散文释义:⒈文学类型的一种。⒉指不求形式上整齐,不讲对仗,不押韵的散体文章。与“韵文”相对。⒊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小品文、随笔、传记、游记等。有时也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 19.
      格律诗释义: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成的诗。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它们每一首的句数,每一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其中字的平仄,句的押韵,以及某些句子要对仗都有一定的规则。
    • 20.
      格律释义:创作诗词所依照的格式和规则。如中国古典诗歌的律诗、绝句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

对仗(duizh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读音 怎么读 对仗,拼音是duì zhàng,对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对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