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 [lùn kǎo]
1. 讨论研究。
论考 引证解释
⒈ 讨论研究。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録 秦 汉,上记 轩辕,下至于兹。”
《后汉书·杨终传》:“於是詔诸儒於 白虎观 论考同异焉。”
论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论释义:⒈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不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不气馁。他不论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是语文、数学、外语,他的成绩都相当好。⒉不讨论;不辩论:存而不论。
- 2.
傅鹰释义:化学家。福建福州人。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曾任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提出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方法;利用热力学理论考察固液界面和气液界面吸附层的性质,设计出一种计算表面活度系数的方法;与人合作研究鸡蛋清蛋白溶液的表面张力,并根据吉布斯公式计算出鸡蛋清蛋白分子的横截面积等。著有《化学热力学导论》、《普通化学》等。
- 3.
申论释义:⒈申述论证:他再次申论了自己的见解。 ⒉指申论考试,国家公务员的一项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 4.
考格释义:⒈核定应试人的等第。 《南齐书·谢超宗传》:“都令史 骆宰 议,策秀才考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⒉谓考核官吏的治绩,以定升转。北魏 萧宝夤《论考绩表》:“其内外考格,裁非庸管,乞求博议,以为画一。”《通典·选举三》:“景明 以来考格,三年成一考,转一阶。”
- 5.
考第释义:⒈考核评定的等第。北魏 萧宝夤《论考绩表》:“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方求追访声迹,立其考第,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应考之官家,具録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各于所司準额校定,然后送省。”⒉考核定等第。唐 白居易《李德循除膳部员外郎制》:“揆才考第,得补为郎。”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上自考其诗:以 刘太真 及 李紓 等四人为上等;鲍防、于绍 等四人为次等;张濛、殷亮 等二十三人为下等;而 李晟、马燧、李泌 三
- 6.
论吏释义:评论考察官吏的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