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褒贬 褒贬的意思
bāobiǎn

褒贬

简体褒贬
繁体褒貶
拼音bāo biǎn
注音ㄅㄠ ㄅㄧㄢ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āo,(1) 赞扬,夸奖,与“贬”相对。【组词】:褒奖。褒扬。褒贬。褒义词。(2) 衣襟宽大。【组词】:褒衣博带。(3)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勉县东南。亦称“有褒”。

biǎn,(1)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组词】:贬低。贬义。褒贬(①评论好坏;②指出缺点)。(2) 减低,降低。【组词】:贬值。贬职。

基本含义

褒贬是指对事物进行评价,分别表示赞扬和批评。

褒贬的意思

褒贬 [bāo biǎn]

1. 赞扬和指责,借指评论好坏。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三国演义》
褒贬是非。

[ praise and disparage; ]

2. 说…的坏话,恶意批评(偏义复词)

别在背地里褒贬人。

[ speak ill of; ]


国语词典

褒贬 [bāo biǎn]

⒈ 批评是非、优劣。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⒈ 偏义复词,专指不好的批评。

《红楼梦·第一四回》:「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的整肃。」


褒贬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批判释义:⒈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批判虚无主义。 ⒉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批判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
    • 2.
      批评释义:对优缺点进行分析。 专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与“表扬”相对:培养对文章的鉴赏和批评的能力。不要听不得批评。
    • 3.
      批驳释义:批评或否决(别人的意见、要求):批驳错误论调。
    • 4.
      指摘释义:挑出错误,加以批评:严厉指摘。 无可指摘。
    • 5.
      挑剔释义:⒈tiāo tī的又音。义同“挑剔tiāo tī”。⒉〈动〉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找毛病。
    • 6.
      月旦释义:⒈指旧历每月初一。 ⒉指月旦评。
    • 7.
      评论释义:⒈批评或议论。 ⒉批评或议论的文章。在报刊中包括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
    • 8.
      评述释义:评论和叙述:新闻评述。

褒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等释义:⒈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⒉泛指七个等级。
    • 2.
      中性释义:⒈化学上指既不呈酸性又不呈碱性的性质。 ⒉某些语言里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等)区别阴性、阳性、中性。⒊属性词。指词语意义不含褒贬色彩:中性词。中性注释。
    • 3.
      五体释义:⒈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⒉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⒊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⒋指四肢及头。
    • 4.
      五例释义:指《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 5.
      倾向性释义:⒈指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绪。⒉泛指对某方面的爱憎、褒贬倾向。
    • 6.
      准格释义:⒈标准;准则。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準格。”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故论法治之大体,必以圣人为準格;圣人之所务,必以大道通其法。”⒉犹言标准,规格。《新五代史·杂传·李怿》:“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
    • 7.
      加损释义:⒈褒贬;增减。《穀梁传·僖公十九年》:“梁 亡,郑 弃其师,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宋史·王安石传》:“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金之物,所加损不过銖两而移焉。”清 唐甄《潜书·充原》:“文嗟嘆之言以为歌咏,协之以六律,播之以五音,宣其固有也。后夔 虽聪,工倕 虽巧,岂能有所加损哉!”⒉愈加减少。《庄子·秋水》:“禹 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 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 8.
      北京土着释义:泛指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般后现代北京人对自己的称呼,不含任何褒贬成分)。
    • 9.
      变例释义: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 10.
      号谥释义: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继昭夏,崇号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汉书·宣帝纪》:“故皇太子在 湖,未有号諡。”唐 刘知几《史通·称谓》:“作者之书事也,乃没 吴 蜀 号諡,呼 权 备 姓名,方於 魏 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 11.
      否臧释义:⒈成败;善恶;优劣。 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唐 白居易《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宋 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⒉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唐 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宋
    • 12.
      善恶释义:好坏;褒贬。
    • 13.
      善鄙释义:犹褒贬。
    • 14.
      复谥释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二字称号。
    • 15.
      字挟风霜释义:喻文笔褒贬森严。
    • 16.
      实録释义:⒈符合实际的记载。 《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南朝 宋 沉约《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明 叶盛《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本事诗》,盖亦实録矣。”⒉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
    • 17.
      崇堕释义:犹褒贬。
    • 18.
      市俗释义:⒈谓城市一般人。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於市俗之眼戏也。”⒉庸俗;俗气。《红楼梦》第五六回:“寳釵 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先生自然不能同太太摆在一起,他在客人的眼中,至少是猥琐,是市俗。”
    • 19.
      弹射臧否释义:弹射:直率地指摘;臧:好;否:坏。臧否:褒贬,评论。直率地进行批评。
    • 20.
      成言释义:⒈订约,成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晋。”《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朱熹 集注:“成言,谓成其要约之言也。”宋 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前与 张公 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⒉形成完整的论断。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褒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等释义:⒈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⒉泛指七个等级。
    • 2.
      中性释义:⒈化学上指既不呈酸性又不呈碱性的性质。 ⒉某些语言里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等)区别阴性、阳性、中性。⒊属性词。指词语意义不含褒贬色彩:中性词。中性注释。
    • 3.
      五体释义:⒈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⒉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⒊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⒋指四肢及头。
    • 4.
      五例释义:指《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 5.
      倾向性释义:⒈指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绪。⒉泛指对某方面的爱憎、褒贬倾向。
    • 6.
      准格释义:⒈标准;准则。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準格。”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故论法治之大体,必以圣人为準格;圣人之所务,必以大道通其法。”⒉犹言标准,规格。《新五代史·杂传·李怿》:“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
    • 7.
      加损释义:⒈褒贬;增减。《穀梁传·僖公十九年》:“梁 亡,郑 弃其师,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宋史·王安石传》:“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金之物,所加损不过銖两而移焉。”清 唐甄《潜书·充原》:“文嗟嘆之言以为歌咏,协之以六律,播之以五音,宣其固有也。后夔 虽聪,工倕 虽巧,岂能有所加损哉!”⒉愈加减少。《庄子·秋水》:“禹 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 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 8.
      北京土着释义:泛指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般后现代北京人对自己的称呼,不含任何褒贬成分)。
    • 9.
      变例释义: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 10.
      号谥释义: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继昭夏,崇号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汉书·宣帝纪》:“故皇太子在 湖,未有号諡。”唐 刘知几《史通·称谓》:“作者之书事也,乃没 吴 蜀 号諡,呼 权 备 姓名,方於 魏 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 11.
      否臧释义:⒈成败;善恶;优劣。 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唐 白居易《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宋 范仲淹《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⒉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唐 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宋
    • 12.
      善恶释义:好坏;褒贬。
    • 13.
      善鄙释义:犹褒贬。
    • 14.
      复谥释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二字称号。
    • 15.
      字挟风霜释义:喻文笔褒贬森严。
    • 16.
      实録释义:⒈符合实际的记载。 《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南朝 宋 沉约《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明 叶盛《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本事诗》,盖亦实録矣。”⒉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
    • 17.
      崇堕释义:犹褒贬。
    • 18.
      市俗释义:⒈谓城市一般人。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於市俗之眼戏也。”⒉庸俗;俗气。《红楼梦》第五六回:“寳釵 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先生自然不能同太太摆在一起,他在客人的眼中,至少是猥琐,是市俗。”
    • 19.
      弹射臧否释义:弹射:直率地指摘;臧:好;否:坏。臧否:褒贬,评论。直率地进行批评。
    • 20.
      成言释义:⒈订约,成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晋。”《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朱熹 集注:“成言,谓成其要约之言也。”宋 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前与 张公 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⒉形成完整的论断。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褒贬造句

1.并无一字褒贬,只对事件本身作客观记述。

2.作为小说家,德莱塞的地位向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3.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

4.黄雀躲藏着,等待的是能捕捉螳螂;愚蠢的农夫同样躲藏着,等待的却是有一只兔子撞向树桩。同样是等待,而后人的褒贬却不同。它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面,一切却取决于你如何使用这把剑。

5.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6.又不得效薄技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7.我们不要在背后褒贬别人,这样做不利于团结。

8.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9.古往今来,人们对小草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笔者属褒奖派,偏爱小草,故颂之。

10.我们在褒贬古代作家、作品的时侯,不能脱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11.朝气蓬勃的你史无前例的把一些褒贬不一的词组成井然有序的一句话,虽然有人不以为然然后你却倍儿欣慰。

12.评论家对这部书的社会影响尚未作出褒贬

褒贬(baobi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褒贬是什么意思 褒贬读音 怎么读 褒贬,拼音是bāo biǎn,褒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褒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