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凤 [yóu fèng]
1. 典出《吕氏春秋·古乐》:“昔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以之阮隃之下,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后以“游凤”谓知音。
游凤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游凤”谓知音。
引典出《吕氏春秋·古乐》:“昔 皇帝 令 伶伦 作为律, 伶伦 自 大夏 之西,乃之 阮隃 之阴……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是以 伶伦 游凤於 崑崙 之阳, 邹子 噏温於 黍谷 之阴。”
唐 罗隐 《大梁见乔诩》诗:“晋 治寻游凤, 秦 冠竟叹鴞。”
游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凤池山释义:山名。 在今 福建省 闽侯县 昇山 西。《福州府志·山川一》:“凤池山 在(侯官)昇山 西。《名胜志》:‘山椒有池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浴於此,故名。’有泉曰 水帘,又有 擢参亭,凤池轩、览辉亭、华池阁 诸胜。”宋 曾巩《凤池寺》诗:“经年闻説 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閒。”宋 元绛《游凤池山》诗:“州人未识 凤池山,朱轂时来此往还。”
- 2.
墝埆释义:⒈(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宋 沉辽《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高、亷、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⒉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五代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 古北 之险,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
- 3.
游凤释义:典出《吕氏春秋·古乐》:“昔 皇帝 令 伶伦 作为律,伶伦 自 大夏 之西,乃之 阮隃 之阴……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后以“游凤”谓知音。
- 4.
硗埆释义:⒈磽埆:土地坚硬瘠薄。《汉书·景帝纪》“郡国或磽陿”唐 颜师古 注:“磽谓磽埆瘠薄也。”⒉墝埆:(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宋 沉辽《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高、亷、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⒊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五代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
- 5.
驻脚释义:⒈停步;停留。唐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王西彦《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在北方,春天是极其偏私的,总不肯长久驻脚。”《花城》1981年第4期:“游人至此,驻脚在诗、画、菊花前,品评吟咏,久久不愿离去。”⒉立足;歇脚。沙汀《淘金记》二二:“他的屋子开间很窄……只有比较明亮的堂屋阶沿,才是勉强可以驻脚的地方。”黄谷柳《虾球传·难童之家》:“他走得也倦了,还找不到一处驻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