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 [nà yī]
1. 僧衣。
2. 代称僧人。
3. 道袍。
5. 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
衲衣 引证解释
⒈ 僧衣。
引《南齐书·张欣泰传》:“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
唐 贾岛 《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仁达 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
清 黄景仁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
⒉ 代称僧人。
引宋 梅尧臣 《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之四:“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
⒊ 道袍。
引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傅山父子》:“乱后,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遂为道士装。”
⒋ 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
引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时盛寒,官方施贫者衲衣。见其剧单,以一衲衣与之。辞不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熙载 尝着衲衣负筐,令门生 舒雅 执手版,乞食诸姬院,以为笑乐。”
衲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僧衲释义:⒈亦作“僧纳”。僧衣。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⒉指穿衲衣为僧。清 冯登府《金石综例》卷二:“金 京兆府《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王 氏 昶 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
- 2.
头陀行释义:佛教语。指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遵守的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
- 3.
恶业释义:⒈不正当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⒉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宋 惠洪《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监 玉局观,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自然身是五通仙。’”⒊见“恶缘恶业”。
- 4.
毳衲释义:毛织衲衣,僧人所服。 宋 陆游《赠枫桥化城院老僧》诗:“毳衲年年补,纱灯夜夜明。”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到八十四盘则骤寒,比及山顶,亟挟纊两重,又加毳衲、駞茸之裘。”
- 5.
水田衣释义:⒈袈裟的别名。因用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故名。也叫百衲衣。⒉指用各色布块拼合而成的衣服。
- 6.
石鉢释义:陶钵。 僧人用的食器。元 虞集《送开元雪窗光禅师归平江》诗:“八月露水繁,石鉢满华蜜。”元 萨都剌《贺天竺长老訢笑隐召住大龙翔集庆寺》诗:“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鉢云寒卧夜龙。”
- 7.
纳衣释义:⒈贫民所穿的粗布衣。纳,通“衲”。⒉即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通“衲”。
- 8.
衲衣释义:⒈僧衣。《南齐书·张欣泰传》:“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唐 贾岛《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仁达 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清 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⒉代称僧人。宋 梅尧臣《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 9.
野褐释义:粗布衣服。 指平民。宋 陆游《感事》诗:“衲衣先世曾调鼎,野褐家声本珥貂。”元 陈樵《玉雪亭》诗之五:“回屏纹细裁龟甲,野褐年深补鹤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