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赏 [quàn shǎng]
1. 乐于行赏。
3. 奖赏。
劝赏 引证解释
⒈ 乐于行赏。
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
杜预 注:“乐行赏而惮用刑。”
《吴子·料敌》:“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刑,此坚陈之士,可以持久。”
⒉ 奖赏。
引《尉缭子·兵教上》:“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
唐 韩愈 《上宰相书》:“此所谓劝赏不必徧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
宋 岳飞 《奏辞建节第四札子》:“方今戎马侵扰,而误恩若加於人,深虑名器不重,劝赏不实,何以厌服公议?”
劝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劝赏释义:⒈乐于行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杜预 注:“乐行赏而惮用刑。”《吴子·料敌》:“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刑,此坚陈之士,可以持久。”⒉奖赏。《尉缭子·兵教上》:“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唐 韩愈《上宰相书》:“此所谓劝赏不必徧加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宋 岳飞《奏辞建节第四札子》:“方今戎马侵扰,而误恩若加於人,深虑名器不重,劝赏不实,何以厌服公议?”
- 2.
加膳释义:增加饭肴。 谓盛于常膳。表示高兴、庆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吕氏春秋·审应》:“东攻 齐 得城,而王加膳置酒。”
- 3.
恤民释义:谓忧虑人民的疾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后汉书·陈蕃传》:“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圣贤恤民之意也。”宋 司马光《言赈赡流民札子》:“如此处置,欲以为恤民之名,掩人耳目则可矣。”清 朱仕琇《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彼皆柄国政,戴於民上,其恤民宜也。”
- 4.
此以释义:犹是以,因此。《礼记·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墨子·修身》:“慧者心辩而不繁説,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 5.
饫赐释义:⒈赐以丰盛的酒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一说赐酒食使饱食。杜预 注:“飫,饜也。酒食赐下,无不饜足,所谓加膳也。”《后汉书·马融传》:“摆牲班禽,飫赐犒功。”⒉泛指赐宴。唐 白居易《九月九日谢恩赐曲江会状》:“臣等各以凡才,同参密职;幸偶休明之日,多承飫赐之恩。”《宋史·礼志十六》:“至道 元年三月,御史中丞 李昌龄 亦言:‘广宴之设,以均飫赐,得齿高会,宜乎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