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 [liǎng hàn]
1. 指西汉和东汉(1066—221 B.C.)
英[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两汉 引证解释
⒈ 西汉 和 东汉 的合称。
引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两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陆游 《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诗:“气钟 太华 中条 秀,文在先 秦 两 汉 间。”
清 阮元 《<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国语词典
两汉 [liǎng hàn]
⒈ 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西元前206~西元220)。
两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古音释义:⒈泛指古汉语的语音。⒉清代 以前的音韵学家称周秦两汉的语音为古音,隋、唐、宋代的语音为今音。现在的音韵学者称前者为上古 音,后者为中古音。
- 2.
向长释义:两汉交替之际隐士,为汉朝道家易的代表人物之一。
- 3.
应世释义:⒈顺应世运。《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刑人也”汉 何休 注:“孔子 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世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姦伪多。”⒉应付世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吾见世中文学之士……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清 刘大櫆《吴锦怀墓志铭》:“﹝ 文采 ﹞童儿时,即早具应世之才,而祖父母尤爱怜之。”王闿运《湘绮楼论文》:“韩退之 遂云‘非 三代 两汉 之书不敢观’,如是仅得为拟古之文,及其应世……反不如时手驾轻就熟也。”⒊谓佛、菩萨应化于世。晋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
- 4.
方苞释义:(1668-1749)清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徙居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县)。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号望溪。为清散文家和文学理论家。圣祖康熙间进士。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入狱,后得赦。高宗乾隆间命入直南书房,擢礼部侍郎、三馆总裁。后因事落职辞官归乡。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宣扬封建礼教。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 5.
涉学释义:谓研究学问。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加以年齿方刚,涉学日寡。”《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 王遵业 ﹞儁爽涉学,时人惜其才而讥其躁。”明 吴承恩《<两汉书抄>序》:“夫天下涉学缀文之士,莫不稽史。”
- 6.
游侥释义:⒈古代乡官。秦始置,掌一乡的巡察缉捕。两汉至南北朝多沿置不改,后废。⒉指担任巡逻任务的官员或兵卒。⒊犹巡逻。
- 7.
起居注释义:⒈皇帝的言行录。 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⒉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 8.
韩愈释义:⒈(768—824) 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⒉(768韩愈824)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举进士。历官观察推官、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
- 9.
鹿鸣释义:⒈鹿鸣叫。⒉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⒊指鹿鸣宴。⒋借指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