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水经注 水经注的意思
shuǐjīngzhù

水经注

简体水经注
繁体水經注
拼音shuǐ jīng zhù
注音ㄕㄨㄟˇ ㄐㄧㄥ ㄓㄨˋ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uǐ,(1)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组词】: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2) 河流。【组词】:汉水。湘水。(3)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4) 液汁。【组词】:水笔。墨水。(5)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组词】:贴水。外水。肥水。(6) 指洗的次数。【例句】:这衣服洗过两水了。(7) 姓。

jīng jìng,(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组词】:经纱。经线。经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组词】: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组词】: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内经。(4) 治理,管理。【组词】:经理。经营。经商。经济。经纪。经天纬地。(5) 通过。【组词】:经过。经历。经验。经手。经办。经年累月。经久不息。(6) 禁受。【组词】:经受。经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组词】:经常。经费。荒诞不经。(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组词】:经脉。经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组词】:已经。曾经。(10) 缢死,上吊。【组词】:自经。(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组词】:月经。经血。(12) 古同“京”,数目。(13) 姓。

zhù,(1) 灌进去。【组词】:注入。注射。大雨如注。(2)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组词】:注视。注目。注意。(3)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组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4)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例句】: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5) 记载,登记。【组词】:注册。注销。(6)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组词】:下注。赌注。(7)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组词】:一注钱。

基本含义

形容文章或著作的内容详尽、完备。

水经注的意思

水经注 [shuǐ jīng zhù]

1.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公元466?—527)著。《水经》是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著作,记河流水道137条。郦道元的注中增补到1252条,注文相当于原书的20倍。全书40卷,每条水道均穷其源流,并详细记述河流所经山川、城镇、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的种种情况。《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注文不仅精确,而且文字绚烂优美,描绘山水风景生动传神,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李善的《文选注》合称中国古籍的三大名注。

[Shui Jing Zhu (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


国语词典

水经注 [shuǐ jīng zhù]

⒈ 书名。北魏郦道元撰,四十卷。为水经的注本,内容以水经一百三十七条水道为经,以记述地理、人物、古迹、景貌为纬,详述其支流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文字比水经原书多出二十倍。对于山川景物描写生动,文辞隽美,为一部兼具地理及文学价值的著作。


水经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驴西磨,麦城自破释义:相传 春秋 吴 伍子胥 造 驴 磨 二城,自东、西两方夹攻 楚国 的 麦城,克之。驴 磨 二城旧址在今 湖北省 当阳县 东南。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沮水》:“传云:‘子胥 造 驴 磨 二城,以攻 麦 邑。’即谚所云‘东 驴 西 磨,麦城 自破’者也。”按,旧时多用驴拉磨磨麦,故有此谚。
    • 2.
      七女池释义:池名。在今 陕西 城固县 北。相传 汉 项伯 死后,他的七个女儿为他取土筑坟所造成,故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壻水 又东逕 七女冢 …… 元嘉 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塼刻云:‘项氏伯 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 项伯 冢。水北有 七女池。”
    • 3.
      三吴释义:⒈地名。 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⒉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 4.
      三登释义:⒈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南朝 梁 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⒉谓五穀一年三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金 蔡珪《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 5.
      三蜀释义:汉 初分 蜀郡 置 广汉郡,武帝 时又分置 犍为郡,合称 三蜀。《文选·左思<蜀都赋>》:“三蜀 之豪,时来时往。”刘逵 注:“三蜀,蜀郡、广汉、犍为 也。本一 蜀国,汉高祖 分置 广汉,汉武帝 分置 犍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益州,旧以 蜀郡、广汉、犍为 为 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称望。”唐 杜甫《春日江村》诗之二:“迢递来 三蜀,蹉跎有六年。”
    • 6.
      三足乌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 西王母 取食之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张守节 正义引 张楫 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 西王母 取食。”⒉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 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湿水》:“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周书·明帝纪》:“丙申,顺阳 献三足乌。八月甲子,羣臣上表称庆。”亦省作“三足”。《后汉书·班固传》:“甘露宵零於丰草,三足轩翥於茂树。”李贤 注引《古今注》:“元和 二
    • 7.
      丱童释义:⒈幼童。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滱水》:“孌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採菱,或叠舸折芰。”宋 欧阳修《日本刀歌》:“其先 徐福 诈 秦 民,採药淹留丱童老。”⒉指童仆。唐 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一叟曰:‘挈棋局与席偕来!’须臾,丱童如命设度沙上。”
    • 8.
      丹丘释义:亦作“丹邱”。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 注:“丹丘 昼夜常明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 太一,或覃思以歷 丹丘。”唐 韩翃《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 丹丘。”宋 林景熙《宿台州城外》诗:“荒驛 丹邱 路,秋高酒易醒。”清 吴伟业《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 燕 齐 迂怪士,祇知 碣石 有 丹邱。”
    • 9.
      五幡释义:西汉 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 铜马 …… 五幡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后汉 建武 元年,光武 遣十二将追 大枪、五幡。及 平谷,大破之。”
    • 10.
      五汶释义:山东省 汶水 及其上游四条支流 牟汶、北汶、石汶、柴汶 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 11.
      五牲释义:⒈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即牛、羊、豕、犬、鸡。《左传·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为用。”杜预 注:“五牲:牛、羊、豕、犬、鸡。”《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帝游 洛水 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⒉指麋、鹿、麏、狼、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 注:“麋、鹿、麏、狼、兔。”
    • 12.
      五畤释义:又称 五畤原,在今 陕西 凤翔县 南。秦 汉 时祭祀天帝的处所。《史记·孝武本纪》:“上初至 雍,郊见五畤。”张守节 正义:“先是 文公 作 鄜畤,祭 白帝;秦宣公 作 密畤,祭 青帝;秦灵公 作 吴阳上畤、下畤、祭 赤帝、黄帝;汉高祖 作 北畤,祭 黑帝;是五畤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成帝 建始 二年,罢 雍 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 长安 南郊。”
    • 13.
      仙迹释义:仙人的遗迹或行踪。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叠鄣之巖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 杜僎成 ﹞拜受什袭,辞归,……越数年,乃弃妻子,携仙迹,遨游名山,罕与人接。”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蓬莱仙迹》:“登州 蓬莱阁,颇多仙迹,士人往往有所见闻。”
    • 14.
      仲都释义:方士 王仲都 ,相传为 汉元帝 时 汉中 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 汉 桓谭 《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駟马,于 上林 昆明池 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 仲都 独无变色,卧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仲都 冬倮而体温,夏裘而身凉, 桓谭 谓偶耐寒暑。”《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偃 无 仲都 之质,而倮露於北阶; 何瑀 闕龙工之姿,而投躯於深井。” 唐 杨损 《临刑赋》:“圣
    • 15.
      伊阙释义: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春秋 之 闕塞 也。”唐 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清 姚鼐
    • 16.
      休符释义:吉祥的征兆。 《东观汉记·丁鸿传》:“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鵠羣翔,所谓神人以和答响之休符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义熙 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明史·宋濂传》:“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
    • 17.
      众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 汉 班固《西都赋》:“众流之隈,汧 涌其西。”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⒉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唐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 18.
      余徽释义:遗留下来的美德。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怊悵餘徽,鏘洋遗烈。”刘良 注:“徽,美也。”南朝 梁 沉约《比丘尼僧敬法师碑》:“载刊贞轨,永播餘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延熹 六年十二月,雍丘 令 董生,仰餘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絶代。”
    • 19.
      佛鉢释义: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许。”晋 法显《佛国记》卷上:“昔 月氏王 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鉢。”《魏书·释老志》:“又 沙勒 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鉢并画像迹。”
    • 20.
      作工释义:⒈劳动;做工。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工人要求厂主改良待遇,同时积极作工以利抗 日。”⒉指工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 亲閲作工,沉璧於河。”
水经注是什么意思 水经注读音 怎么读 水经注,拼音是shuǐ jīng zhù,水经注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水经注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