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讨平 讨平的意思
tǎopíng

讨平

简体讨平
繁体討平
拼音tǎo píng
注音ㄊㄠˇ ㄆ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ǎo,(1) 查究,处治。【组词】:检讨。(2) 征伐,发动攻击。【组词】: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3) 研究,推求。【组词】:研讨。探讨。(4) 索取。【例句】:讨还(huán)。(5) 求,请求。【例句】:讨教(jiào )。讨饶。(6) 惹。【组词】:讨厌。讨人喜欢。(7) 娶。【组词】:讨老婆。

píng,(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组词】:平地。平面。平原。(2) 均等。【组词】:平分。平行(xíng)。抱打不平。公平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组词】:平列。平局。平辈。(4) 安定、安静。【组词】:平安。平服。(5) 治理,镇压。【组词】:平定。(6) 抑止(怒气)。【例句】:他把气平了下去。(7) 和好。【例句】:“宋人及楚人平”。(8) 一般的,普通的。【组词】:平民。平庸。平价。平凡。(9) 往常,一向。【例句】:平生(a.从来;b.终身)。平素。(10) 汉语四声之一。【组词】:平声。平仄。(11) 姓。(12) 〔平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基本含义

指消除或平定某种不良或危险的情况,使之恢复平静或安定。

讨平的意思

讨平 [tǎo píng]

1. 平叛;平定。

[put down;]

讨平 引证解释

⒈ 讨伐平定。

《后汉书·卢植传》:“及车骑将军 皇甫嵩 讨平黄巾,盛称 植 行师方略。”
《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会 建安、鄱阳、新都 三郡山民作乱,出 牧 为监军使者,讨平之。”
《水浒传》第一〇八回:“宛州、山南 两处所属未克州县, 陈安抚、侯参谋 授方略与 罗戩 及 林冲、花荣 等,俱各讨平。”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惟其后讨平 方腊,则各本悉同。”


国语词典

讨平 [tǎo píng]

⒈ 讨伐平乱。

《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讨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党贼释义:与贼为党。《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许靖 字 文休,汝南 平舆 人”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蜀记》:“靖 后自表曰:‘党贼求生,情所不忍。’”清 魏源《圣武记》卷五:“甚至以 察罕诺门汗 大剌麻,亦党贼拒战,王师讨平之。”
    • 2.
      实户释义:⒈实际户数。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臣即请差清强巡官检责所在实户,据口团保,给一年盐。”⒉指朝廷赐封给大臣的实际户数。《新唐书·侯希夷传》:“寳应 初,与诸军讨平 史朝义,加检校工部尚书,赐实户,图形 凌烟阁。”参见“实封”。
    • 3.
      檄定释义:谓奉檄征讨平定。
    • 4.
      溪狗释义:⒈指 陶侃。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温 劝 庾 见 陶,庾 犹豫未能往。温 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陶侃 本是 东晋 当时的少数民族 溪族。晋成帝 咸和 三年(328年)他已七十岁左右,位至征西大将军,并讨平了 苏峻 之难,建立了大功;然而同时的 温峤 却在背后称之为‘溪狗’。”⒉动物名。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溪狗》﹝集解﹞引 陈藏器 曰:“溪狗生南方溪涧中,状似蛤蟆,尾长三四寸。”
    • 5.
      讨平释义:讨伐平定(叛乱):讨平叛匪。
    • 6.
      还业释义:返回就其本业。《后汉书·杨津传》:“及 津 之至,略 举家逃走,津 乃下教慰喻,令其还业。”《宋史·兵志十》:“今 睦 贼讨平之后,胁从叛亡者方始还业。”《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癸巳,詔賑 京东、河北 流民,贷以穀麦种,諭使还业,蠲今年租税。”
讨平是什么意思 讨平读音 怎么读 讨平,拼音是tǎo píng,讨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讨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