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 [xià shū]
1. 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
夏书 引证解释
⒈ 指记载 夏 代史事的书。 《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
引《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杨伯峻 注:“三句在今《尚书·益稷》。”
《国语·周语上》:“《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
韦昭 注:“《夏书》,逸《书》也。”
国语词典
夏书 [xià shū]
⒈ 《书经》中记载夏代史事之文。共存有〈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四篇。
夏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修德释义:⒈修养德行。《左传·庄公八年》:“《夏书》曰:‘皋陶 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僕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 尧、舜、周、孔 虚失愉乐耳。”明 叶盛《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不在风水也。”⒉行善积德。《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説好劝人归善道,算来修德积阴功。”
- 2.
凶饿释义:灾荒饥饿。 《墨子·七患》:“故《夏书》曰‘禹 七年水’,《殷书》曰‘汤 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
- 3.
姚姒释义:⒈指虞舜和夏禹。相传舜为姚姓、禹为姒姓。⒉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
- 4.
微疴释义:亦作“微痾”。小病。三国 魏 应璩《与阴中夏书》:“乃知郎君顿微疴,告祠社神。将有祈福,闻之悵然。”宋 陆游《病中绝句》:“造物今年悯我劳,微痾得遂闭门高。”
- 5.
成允释义:犹言履行诺言。《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左传·襄公五年》:“《夏书》曰:‘成允成功。’”杜预 注:“允,信也。言信成然后有成功。”
- 6.
昏墨释义:指官吏枉法妄为,贪赃受贿。语出《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 之刑也。”《隋书·刑法志》:“杀伤有法,昏墨有刑,此盖常科,易为条例。”清 萧山庸闲叟《<秋女士赞>序》:“乃一班昏墨官吏,施其野蛮手段,杀及无辜,竟使热心毅力之豪侠家,断送於 轩亭 市口,岂不寃哉!”
- 7.
观井释义:相传为 彭祖 故事。宋 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俗言 彭祖 观井,自係大木之上,以车轮覆井,而后敢观。”后用以比喻遇事谨慎小心。清 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诗:“共嗟梵志还家日,却笑 彭公 观井年。”
- 8.
赋纳释义:⒈谓普遍采纳。赋,通“敷”。《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杨伯峻 注:“赋为敷之借字,徧也。”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且臣闻之,古者以言赋纳,岂虚美哉?盖用之也。”⒉指缴纳的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一》:“北路 镇 迪 各属,垦熟地不过十二三,赋纳既亏,閭里窳敝。”
- 9.
遒人释义: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杜预 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謡之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矇冒瞽説,时有攸献,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游童之吟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諫。”唐 元稹《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採。”清 钮琇《觚賸·序赋创格》:“又有赋而全不用韵,别创一格,如 南邨先生《病赋》……‘而其舌也与遒人通,不然胡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