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 [liǎng hé]
1. 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宋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
两河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
引《吕氏春秋·有始》:“两河 之间为 冀州,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⒉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引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⒊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引《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独使人肺酸。”
两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河释义:⒈战国 秦 汉 时,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 东河。 与 晋 陕 间北南流向一段称 西河 相对。《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东海,千里而遥。”郑玄 注:“徐州 域。”《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西河,千里而近。”郑玄 注:“亦 冀州 域。”《史记·夏本纪》“禹 行自 冀州 始”唐 张守节 正义:“黄河 自 胜州 东,直南至 华阴,即东至 怀州 南,又东北至 平州 碣石山 入海也。东河 之西,西河 之东,南河 之北,皆 冀州 也。”参见“两河”。⒉清 雍正 七年(172
- 2.
两河流域释义:狭义指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之间的地方。 希腊语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在今伊拉克)。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古代在这里曾建立过巴比伦、亚述等奴隶制王国。广义指上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区。
- 3.
两河释义:⒈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⒉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⒊宋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
- 4.
亚述学释义: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
- 5.
古亚述释义:作为亚述地区在两河流域政治舞台上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那时亚述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城邦国家。
- 6.
堂餐释义:唐 时政事堂的公膳。 《新唐书·张镒传》:“明年,以 两河 用兵,詔省薄御膳及皇太子食物,鎰 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稟奉三分一,以助用度。”清 昭槤《啸亭续录·定数》:“《太平广记》载:唐 张文瓘 居中书数年,未能食一堂餐,以为命蹇。”参见参见“堂食”。
- 7.
壅水释义: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如在河流中建造闸、坝或桥墩,或有冰凌阻塞时,均能引起壅水。又如两河流汇合相通,一河盛涨时,则在另一河中也会引起壅水。
- 8.
外此释义:除此之外。宋 周密《武林旧事·歌馆》:“平康 诸坊,如上下 抱剑营 …… 荐桥,皆羣花所聚之地。外此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 及 金波桥 等两河以至瓦市,各有等差。”
- 9.
安息释义:⒈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⒉悼念死者用语:安息吧,刘先生!⒊中国古代史籍对帕提亚国(前247—224)的称呼。其国势强盛时,版图包括全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
- 10.
巴比伦释义:⒈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奴隶制王国。 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大约在公元前1894—前1595年和公元前626—前538年两次建国。历史上把前者叫古巴比伦王国,后者叫新巴比伦王国。它们都是文明古国,都对西亚和欧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⒉巴比伦城。
- 11.
憓征释义:谓顺应天意进行讨伐。《旧唐书·于頔传》:“自 两河 宿兵,垂七十年,王师憓征,疮痏未息。”
- 12.
断鞅释义:砍断马鞅。鞅,夹贴在马颈两旁的皮条。《左传·襄公十年》:“齐侯 驾,将走 邮棠。太子与 郭荣 扣马,曰:‘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君必待之!’将犯之,太子抽剑断鞅,乃止。”杨伯峻 注:“太子砍断马鞅,则居中两马与衡离,不能持车矣。”后用作强谏之典。唐 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皆以进议见拒,恳诚激忠,遂至发愤踰礼而不能自止故也。”宋 范仲淹《从谏如流赋》:“万乘之主,纳贤以虚,七人之职,竭节而居,又何烦於断鞅,岂有悔於观鱼。”宋 陆游《曾文清公墓志
- 13.
昭武释义:⒈谓致力于武备。⒉显扬武威。⒊古舞名。⒋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 14.
根刷释义:犹根治。彻底追究;彻底搜求。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命内侍 李彦 主治之。尽行根刷拘催,专供御前支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是秋,金 元帅府復试 辽国 及 两河 学人于 蔚州 ……时有士人不愿赴者,州县必根刷遣之。”
- 15.
祖生释义:东晋 名将 祖逖,率部渡 长江 时中流击楫,誓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得到沿途各地人民拥护,收复 黄河 以南地区。由于 东晋 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他大功未成,忧愤而死。后世诗文常用此典故,称 祖逖 为 祖生。《晋书·刘琨祖逖传赞》:“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唐 胡曾《咏史诗·豫州》:“策马行行到 豫州,祖生 寂寞水空流。”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 去后,有人来否?”明 徐复祚《投梭记·渡江》:“抚景追思,投鞭欲济谁敢尸,矫矫 祖生 词,
- 16.
维制释义:约束制衡。《新唐书·李绛传》:“两河 所惧者,部将以兵图己也,故委诸将总兵,皆使力敌任均,以相维制,不得为变。”《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议者欲废枢密院归兵部,帝曰:‘祖宗不欲兵权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 17.
青鬓释义:⒈亦作“青髩”。浓黑的鬓发。唐 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诗:“遥羡落帆逢旧友,緑蛾青鬢醉横塘。”宋 贺铸《行路难》词:“酌大斗,更为寿,青鬢常青古无有。”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乌飞兔走疾如梭,猛回头青髩早皤皤。”郁达夫《除夜奉怀》诗:“又是一年将尽夜,不知青鬢几痕丝。”⒉借指年轻人。明 陈汝元《金莲记·捷报》:“你去对爹爹叔叔説,看青鬢鷺序上显才华。”
- 18.
预借释义:⒈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宋 代成为加税之一。《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同光 三年秋大水,两河 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宋 叶适《彭子復墓志铭》:“子復 又自减郡之凡费,然后戢预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预借--官府经常预借民间各种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税。预借的项目有工税、免役钱、坊场课利钱和卖田宅契税钱等。”⒉指预支谷物、俸钱等。宋 叶适《高永州墓志铭》:“善以简静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
- 19.
驱攘释义:⒈驱攘:驱除;扫荡。《旧唐书·马燧传》:“两河鼎沸,寇盗横行;燧 等虽志在勤王,竟莫能驱攘患难。”宋 苏轼《祭常山神祝文》:“若时赐霈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復走庙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共力驱攘,恢復旧疆。”⒉敺攘:驱除。唐 元稹《杜载监察御史制》:“念敺攘之略,诚在将军;奬飞驰之劳,宜加宪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