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擢 [shēng zhuó]
1. 提升;擢升。
例一日九迁,升擢超等。
英[promote;]
升擢 引证解释
⒈ 提拔晋升。
引汉 焦赣 《易林·遯之观》:“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 常山。”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及贰仪曹,升擢惟允。”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只是 汉 朝法度甚妙:但是举过某人孝兼,其人若果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然升擢,连举主俱纪録受赏。”
叶圣陶 《城中·前途》:“我的名目纵使十分小,上到这样的条陈,而且承他采纳,不见得不给升擢吧。”
指官职的升迁。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又有 蜀 士,投启干闕。其间一联云:‘乾坤二百州,未有託身之所;水陆八千里,来归造命之司。’ 秦 尤称道之,遂得陞擢。”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科道陞州府》:“宪宗 末年,臺省陞擢,尚得冗散外僚如此。”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任职官》:“乾隆 中,又设宗室御史四员,以为司员陞擢之阶。”
升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洪释义:宋 洪适、洪遵、洪迈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洪适传》:“皓 使朔方,适 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 皓 出使,恩补脩职郎。绍兴 十二年,与弟 遵 同中博学宏词科。高宗 曰:‘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除敕令所删定官。后三年,弟 迈 亦中是选。由是三 洪 文名满天下。”
- 2.
仪曹释义:⒈官名。 掌礼乐制度。始置于 三国 魏 , 晋 沿之。 南朝 时为祠部属官。 北魏 为仪曹尚书, 北齐 仪曹属殿中尚书。 隋 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 炀帝 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 唐 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⒉唐 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比参密命,弘益既多,乃贰仪曹,升擢惟允。” 宋 陆游 《跋<出疆行程>》:“予在仪曹,与之同廊。” 明 李东阳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 瀛洲 无地不登仙,吏省仪曹次第迁。”⒊用
- 3.
升甲释义:升擢甲第。
- 4.
密命释义:秘密的敕命。《晋书·闵王承传》:“仰豫密命,作镇南夏,亲奉中詔,成规在心。”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体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从容礼乐之间,特达珪璋之表。比参密命,弘益既多;及贰仪曹,升擢惟允。”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二:“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
- 5.
抽擢释义:拔擢;提拔。《急就篇》卷四:“抽擢推举白黑分。”颜师古 注:“贤者升擢,不肖退黜,是为白黑有分别也。”《南史·王镇恶传》:“吾等因託风云,并蒙抽擢,今 咸阳 不剋,誓不济 江。”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清 唐孙华《哭座主玉峰尚书徐公》诗:“每荷品题称国士,多由抽擢作名卿。”
- 6.
榦辅释义:指能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汉 焦赣《易林·师之讼》:“王孙、季子 相与孝友,明允篤诚,升擢家举,为国榦辅。”
- 7.
禄禀释义:亦作“禄廩”。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周礼·天官·宫正》“几其出入,均其稍食”汉 郑玄 注:“稍食,禄稟。”贾公彦 疏:“其禄,与之米稟,故云禄稟也。”《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宋 王安石《上执政书》:“至于所以赐某者,亦可谓周矣。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廩;为其求在外而欲其内也,置之京师,而如其在外之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禄廩至厚,地望亦优,其间不无滥被升擢者,愿赐裁损。”《明史·食货志六》:“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於宗藩禄廩。”
- 8.
莺迁释义:亦作“鸎迁”。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嚶嚶。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嘤嘤为鸟鸣声。自 唐 以来,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故以“鶯迁”指登第,或为升擢、迁居的颂词。
- 9.
铨调释义:根据考绩迁调官职。 宋 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餘年未尝升擢,或沉於銓调,不与改官。”宋 陆游《王季嘉墓志铭》:“及见除书,从天官銓调 湖南 转运司主管文字以去。”
- 10.
鵾化释义:《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鯤。 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后称人升擢高第为鯤化。鯤,后讹为“鵾”。唐 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署防御等官牒·卢韬》:“右件官,族茂 燕臺,誉高藩閫,未从鵾化,聊屈鸞栖。”
- 11.
鹍化释义:《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鯤。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后称人升擢高第为鯤化。鯤,后讹为“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