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 [bèi gào rén]
1. 被提起诉讼的一方当事人。享有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被指控有罪,但他是否确实有罪,尚待司法机关审理后作出结论,因此不能把被告人和罪犯等同起来。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称为被告,他和原告谁是谁非,也要待司法机关审理后才能确定。
被告人 引证解释
⒈ 诉讼时被控告的人。参见“被告”。
被告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讯释义:(司法机关)传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等与案件有关的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场所接受讯问。
- 2.
供词释义:指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 罪行为以口头或书面所作的陈述。书面的供词一般也叫供状。
- 3.
侦查释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案情。 立案侦查。
- 4.
保证人释义:⒈保证别人的行为符合要求的人。 ⒉刑事诉讼中,保证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有关法律规定的人。⒊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与债权人订立协议的人。
- 5.
保释释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取保获释。
- 6.
共同诉讼释义:当事人一方有两人以上,或者当事人双方均有两人以上的诉讼。或在诉讼提起时发生,或在诉讼过程中形成。共同诉讼中的原告人或被告人称为共同诉讼人。每一个共同诉讼人都是独立的诉讼主体,其诉讼行为对别的共同诉讼人不起约束作用,但是可能对别的共同诉讼人发生影响。
- 7.
出庭释义:诉讼案件的关系人(如原告人、被告人、辩护人、代理人、律师等)到法庭上接受审讯或讯问。
- 8.
刑事判决释义:法院就被告人是否犯罪、应否处刑、如何处刑所作的决定。
- 9.
刑事拘留释义: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暂时限制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简称刑拘。
- 10.
初审释义:⒈初次审查:初审合格。⒉法律上指预审人员对被告人进行第一次审讯。
- 11.
取保候审释义:司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且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 12.
口供释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和相关事实所作的口头供认和陈述。
- 13.
同案释义:⒈共同被告人。⒉中国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的秀才为同案。
- 14.
同案分离释义:在刑事诉讼中,为了分开审讯,将同案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告人。
- 15.
告诉才处理释义:某些犯罪行为须由被害人向法院告诉,法院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虐待家庭成员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并规定,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 16.
审讯释义: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 17.
强制措施释义:公安、司法机关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目的是防止现行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串供、毁灭或伪造证据、继续犯罪或自杀。对妨害诉讼的人也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 18.
当事人释义:⒈指参加诉讼的一方,如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⒉跟事情有直接关系的人,如订立合同的双方。
- 19.
录供释义:指刑事诉讼中讯问被告人时记录其供述。
- 20.
手状释义:⒈唐时称被告人的自白状。⒉宋代士人谒见时的名帖、谒刺。以多亲笔书写,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