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同辞 同辞的意思
tóng

同辞

简体同辞
繁体同辭
拼音tóng cí
注音ㄊㄨㄥˊ ㄘ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cí,(1) 告别。【组词】: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2) 不接受,请求离去。【组词】:辞职。辞呈。(3) 躲避,推托。【组词】: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4) 解雇。【组词】:辞退。(5) 同“词”。(6) 优美的语言。【组词】:辞藻。修辞。(7) 讲话;告诉。【例句】:“请辞于军”。(8) 文体的一种。【组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基本含义

指相同的词语或语句,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词句相同或相似。

同辞的意思

同辞 [tóng cí]

1. 谓用语、称号相同。

3. 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同辞 引证解释

⒈ 谓用语、称号相同。

《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
《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

⒉ 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恪 不听。”
《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同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同辞释义:⒈谓用语、称号相同。 《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⒉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恪 不听。”《晋书·元帝纪
    • 2.
      师锡释义:谓众人献言,同辞以对。
    • 3.
      画黄释义:⒈宋 代中书省所宣圣旨的留底,其大事经过奏禀的称为“画黄”。《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皆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为底: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权给事中 王巖叟 言:‘安燾 资材闒茸,器识暗昧,旧位且非所据,况可冠洪枢,顓兵柄!所有画黄,谨缴进。’”清 恽敬《重修瑞金县署记》:“华厅东后室为籤押房,汉 曰画诺,君臣同辞。唐 宋 曰画黄,曰押詔,君之辞。”⒉常绿小乔木藤黄的树脂,黄色颜料,用于绘画。元 周达
    • 4.
      离局释义:远离自己的部属;离开职守。《左传·成公十六年》:“失官,慢也;离局,姦也。”杜预 注:“远其部曲为离局。”《后汉书·袁绍传》:“时 冀州 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唐 吕周任《泗州大水记》:“公之左右失色,同辞请移。公曰:‘伾,天子守土臣也。苟有难而违之,若君命何?且南山隔 淮,几五六里,吾能往矣,况是别境。“离局,姦也”,虽死不为。’”
    • 5.
      赋友释义:具有相同辞赋文学性格、气质、爱好的辞赋界友人。

同辞(tongc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同辞是什么意思 同辞读音 怎么读 同辞,拼音是tóng cí,同辞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同辞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