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 [suǒ yǒu zhì]
1. 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分配、交换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与不同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所有制形式。
英[proprietorship; ownership;]
所有制 引证解释
⒈ 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都不同。
所有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个体经济释义: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 2.
个体所有制释义:即小私有制。指生产资料归个体劳动者占有的所有制形式。如个体农民所有制、个体手工业者所有制等。参见〔小生产〕
- 3.
乡镇企业释义:我国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简称乡企。
- 4.
人民公社释义:1958—1982年中国农村中和基层政权组织相结合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属县领导。1958年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一般一乡建立一社,政社合一。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设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
- 5.
公有制经济释义: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或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 6.
公有制释义: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现在我国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即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 7.
公私合营释义: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开始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所有,资本家的股金由国家付给定息。1966年9月,国家规定的支付给资本家的定息年限已满,停止支付定息,使公私合营企业完全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 8.
共产主义释义:⒈指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中,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生产资 料全民所有制;全体人民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其丰富,实行“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⒉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
- 9.
农奴制释义: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领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可以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封建国家还强迫农奴提供徭役、缴纳贡税,农奴毫无政治权利。
- 10.
分配释义:⒈按一定的标准 分(东西):分配宿舍。⒉安排;分派:服从组织分配。⒊指产品的分配。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 个环节。分配由生产决定,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从广义上说,分配还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它是生产的前提,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
- 11.
单干户释义:指在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手工业方面暂时未参加互助合作的个体劳动者。也用来比喻自己单 独工作,不跟别人合作的人。
- 12.
国家所有制释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制度,它的性质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我国,国家所有制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 13.
国有企业释义: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是国家占有并控制全部或大部分资产的企业。原来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称为国营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国家原则上不参与直接经营,改称为国有企业。简称国企。
- 14.
国有制释义:国家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国家占有的形式。
- 15.
国有经济释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在我国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 16.
国营经济释义: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 如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店、国家银行等。通过国家投资和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办法而产生。因国家的性质不同,有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 17.
土地革命释义: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 18.
土地改革释义:⒈简称土改。 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在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指引下,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进行了土地革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⒉泛指对土地所有制进行的改
- 19.
天朝田亩制度释义: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要求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把土地按好坏分成九等,不论男女,满十六岁的都可以分到一份,不满十六岁的减半。每家分到的土地好坏平均搭配。这些规定集中反映了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发展了历代农民战争提出的均贫富和均田的思想。
- 20.
所有制释义: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的制度,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的性质和产品分配、交换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