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不祧 不祧的意思
tiāo

不祧

简体不祧
繁体
拼音bù tiāo
注音ㄅㄨˋ ㄊㄧㄠ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tiāo,(1) 古代称远祖的庙。(2) 承继先代。【组词】:承祧。一子兼祧。(3) 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的庙。【组词】:不祧之祖。

基本含义

不祧是指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室,没有后代继承自己的家业。

不祧的意思

不祧 [bù tiāo]

1.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不祧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唐 元稹 《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 成 康 刑措, 宣王 中兴, 平王 东周 之始王,并无不祧之説,岂非有功有德哉?”
《宋史·礼志九》:“今 太祖 受命开基, 太宗 纘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国语词典

不祧 [bù tiāo]

⒈ 一种古代庙制。古时要把世次过远的祖先神主,陆续迁于太祖庙合祭,称为「祧」,只有创业的始祖是永不迁移的,称为「不祧」。后比喻永久不废之意。

《宋史·卷一〇六·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不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祧释义: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
    • 2.
      不祧之祖释义:也说不祧之宗。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不迁入祧庙参加祖先的合祭,叫做不祧。后比喻创立某种事业受到尊崇的人或不可废除的事物。祧(tiāo):古指远祖的祠堂。
    • 3.
      不迁主释义:不祧之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二年》:“六月,辛酉,以亲郊,并侑二圣及 真宗 为不迁主,遣官告於太庙。”
    • 4.
      要必释义:大体总是;总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佟客》:“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严复《<法意>按语》:“若夫 欧 美 诸邦,虽治制不同,实皆有一国之民,为不祧之内主。故其为政也,智慧虽浅,要必以一国为量,而作计动及百年。”大我《新社会之理论》一:“夫社会之演新改良,必非一原因得而导之爆裂也,要必有远因、近因、正因、负因,杂沓奔赴其中。”
    • 5.
      覼举释义:繁细地列举。罗惇曧《文学源流》:“儒术显于后叶,百世不祧,嗣续之繁,勿容覼举。”梁启超《致籍亮侪、熊铁厓、陈幼苏、刘希陶书》:“一年以来,假面既揭,丑形暴露。凡百政象,众目具瞻,无俟覼举。”
    • 6.
      顾成释义:汉文帝 庙名。 《汉书·文帝纪》:“﹝四年冬﹞作 顾成庙。”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文帝 自为庙,制度卑狭,若顾望而成,犹 文王 灵臺 不日成之,故曰 顾成。”元 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二》:“辨兆域之图,千巖竞秀,号 顾成 之庙,万世不祧。”清 钱谦益《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锺惺授承德郎制》:“遂使旧都原庙之仪,儼如更衣 顾成 之近。”

不祧(but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不祧是什么意思 不祧读音 怎么读 不祧,拼音是bù tiāo,不祧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不祧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