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兵 [xī bīng]
1. 停止用兵。
息兵 引证解释
⒈ 停止用兵。
引《战国策·秦策二》:“宜阳 未得, 秦 死伤者众, 甘茂 欲息兵。”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
国语词典
息兵 [xī bīng]
⒈ 停战。
引《战国策·秦策二》:「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
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留滞嗟衰疾,何时见息兵?」
近停战
息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兴文匽武释义: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 2.
匽兵释义:息兵,停止战争。
- 3.
善策释义:好办法。《东观汉记·吴良传》:“东平王 苍 辟为西曹掾,数諫 苍,多善策。”清 林则徐《札发编查保甲告示条款转发衿耆查照办理》:“须知章程一定,即当永远奉行,与其貽悔将来,不如先筹善策。”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 金城公主(七○九年嫁到 吐蕃),和 赞普 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
- 4.
富人侯释义:即富民侯。《后汉书·鲜卑传》:“﹝ 武帝 ﹞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人侯。”李贤 注:“封丞相 车千秋 为富人侯,以明休息,思富养人。”按,李贤 等为避 唐太宗 讳,故改“民”为“人”。后借指贤明的执政者。唐 朱湾《长安喜雪》诗:“平地已霑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唐 薛逢《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诗:“乘递初登 建 外州,倾心喜事富人侯。”参见“富民侯”。
- 5.
寝兵释义:息兵;停止战争。
- 6.
弢弓释义:藏弓入弢。谓平息兵事。
- 7.
戢兵释义:⒈息兵;停止军事行动。《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唐 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天道寧殊俗,慈仁乃戢兵。”《新唐书·韦云起传》:“臣愚以为不若戢兵务农,须 关 中妥安,士气餘饱,然后讨伐,一举可定。”清 夏燮《中西纪事·大沽前后之役》:“粤 督请戢兵以俟命。”⒉收起兵器。宋 彭乘《墨客挥犀》卷一:“戢兵而入,一城获全。”
- 8.
戢戈释义:息兵。
- 9.
戢武释义:⒈息兵。⒉阁名。
- 10.
挂弓释义:亦作“掛弓”。 谓息兵。
- 11.
挂箭释义:亦作“掛箭”。把箭挂起来不用。谓息兵停战。
- 12.
睦邻释义:跟邻居或相邻的国家和睦相处:睦邻息兵。 睦邻政策。
- 13.
避贤路释义:避位让贤。 语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晋书·元帝纪》:“帝遣使谓 敦(王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 瑯邪,以避贤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简文 更答曰:‘若 晋 室灵长,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运去矣,请避贤路。’”《魏书·辛雄传》:“雄 面辞曰:‘臣不能死事,俛眉从贼,乃是朝廷罪人,纵陛下不赐诛罚,而北来尚书勋高义重,臣宜避贤路。’”
- 14.
靖兵释义:息兵,休战。《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杜预 注:“靖,息也。”
- 15.
韬弦释义:藏起弓箭。指息兵停战。
- 16.
韬戈偃武释义:收藏兵器,停止武备。 指息兵修文。
- 17.
韬戈卷甲释义:收藏起武器铠甲。 指息兵。
- 18.
韬戈释义:收藏兵器。 引申指息兵。
- 19.
韬旗释义:收藏军旗。谓息兵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