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切经释义:佛教经书的总称,又叫大藏经,简称藏经、佛藏、释藏。《隋书·经籍志四》:“开皇 元年 高祖 普詔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 并州、相州、洛州 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於寺内;而又别写,藏於 秘阁。”唐 玄应 著有《一切经音义》,其后 慧琳 诸人尚有续作。
- 2.
上道释义:⒈君上之道。 《易·节》:“六四: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高亨 注:“六四为阴爻,为柔;九五为阳爻,为刚。六四居九五之下,是为柔从刚。象臣民遵从君上之道。”⒉玄妙之道。马王堆 汉 墓帛书《道原》:“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南朝 梁 陶弘景《真诰》卷四:“遂开上道,允得妙门。”《云笈七籤》卷九:“此三洞经符,上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⒊指太阳近北极的轨道。《隋书·礼仪志一》:“自 开皇 以来,日近北极,行於上道,晷度延长。”明 叶子奇《草木子
- 3.
下考释义:⒈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北史·杜铨传》:“﹝ 正玄 ﹞ 隋 开皇 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僕射 杨素,怒曰:‘周 孔 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宋 张栻《斜川日雪观所赋》诗:“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忧。”⒉考察臣下。《韩非子·扬权》:“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陈奇猷 集释:“常,谓常例。此谓臣下为事有不当者,而法令又无其文,则以常例考之。”
- 4.
东突厥释义:古国名。 北魏 时建立的 突厥 政权,于 隋 开皇 时分裂为 东突厥、西突厥 二国。东突厥 地在我国北方,亦称 北突厥。唐 天宝 三年为 回纥 所灭。参阅《新唐书·突厥传》。
- 5.
二舞释义:指文、武二舞。本为 周 文王、武王 之乐制,后代帝王亦多沿用。《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十一月丙子,冬至,始用二舞。”《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二舞,文、武二舞。”
- 6.
五夏释义: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嘆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五夏,《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
- 7.
交当释义:应对;抵挡。 唐 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卿还须知其变诈,随事交当,使其退不得以此为词,进不得成其兇计。”《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
- 8.
仁寿宫释义:宫殿名。隋 开皇 十三年建,唐 贞观 五年改为 九成宫。故址在今 陕西 麟游县 境内。《隋书·高祖纪下》:“﹝ 开皇 ﹞十三年……二月丙子,詔营 仁寿宫。”《旧唐书·地理志一》:“义寧 元年,於 仁寿宫 置 凤栖郡 及 麟游县 …… 太宗 改 仁寿宫 为 九成宫。”
- 9.
全免释义:⒈使免于灾祸而得以保全。《后汉书·党锢传·何颙》:“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⒉全部免除。《文献通考·田赋二》:“开皇 十二年詔,河北 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 10.
八十四调释义: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 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开皇 七年乐议中 郑译 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宋 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 明 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 11.
公廨田释义:隋 唐 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 隋文帝 开皇 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 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 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12.
六司释义:⒈隋 宫廷女官名。隋文帝 开皇 二年,宫内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六司:一司令,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二司乐,掌音律;三司饰,掌簪珥花严;四司医,掌方药卜筮;五司筵,掌铺设洒扫;六司制,掌衣服裁缝。参阅《隋书·后妃传序》。⒉唐 府州置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武德 初,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皆为司功等参军事,有府四人,史十人。”
- 13.
凯入释义: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皇 汉 凯入。”南朝 梁 沉约《正阳堂宴劳凯旋》诗:“凯入同高宴,饮至均多祜。”《隋书·韩擒虎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乙巳,诸军凯入。”胡三省 注:“奏凯乐而入也。”
- 14.
刓泐释义:磨损;碎裂。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六:“至 隋 开皇 六年,迁其石於 长安,文字刓泐不可知。”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今人製陶砚……然最佳者不能十年輒败,至有三五年遂刓泐不可用者。”
- 15.
创定释义:⒈亦作“剏定”。初定。《后汉书·曹褒传论》:“汉 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⒉制定;制作。汉 蔡邕《宗庙迭毁议》:“不知国家旧有宗仪,圣主贤臣所共剏定。”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逮於 晋 世,则 傅玄 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南史·贺瑒传》:“时 武帝 方创定礼乐,瑒 所建议多见施行。”《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帝令 牛弘 创定仪注。”
- 16.
刻书释义:刻版印书。清 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 17.
包桑释义:⒈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⒉比喻根基稳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光武 审《黄石》,存包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李贤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宋 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⒊比喻不牢固;倾危。唐 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
- 18.
千佛山释义:山名。一称 历山。在 山东省 济南市 南郊。相传 舜 耕田于此,故又名 舜耕山。山中岩壁凿有 北魏 及 隋 开皇 年间佛象千数。有 龙泉洞、观音堂 等名胜古迹。《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 铁公祠 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 千佛山 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
- 19.
南徐释义:⒈古代州名。东晋 侨置 徐州 於 京口城,南朝 宋 改称 南徐,即今 江苏省 镇江市。历 齐 梁 陈,至 隋 开皇 年间废。《宋书·州郡志一》:“武帝 永初 二年,加 徐州 曰 南徐,而 淮北 但曰 徐。文帝 元嘉 八年,更以 江北 为 南兗州,江南 为 南徐州,治 京口。”唐 王昌龄《客广陵》诗:“楼头 广陵 近,九月在 南徐。”清 吴伟业《赠冯讷生进士教授云中》诗:“忆昔扁舟醉 石头,别来几梦 南徐 客。”⒉亦称“南路徐”。指 南朝 梁 徐君蒨。君蒨 与当时的 鱼弘 皆以豪华奢侈著称。《南史·徐羡之传
- 20.
南海神释义:南方之神。庙在 广东省 广州市 东南。《隋书·礼仪志二》:“开皇 十四年闰十月,詔…… 东海 於 会稽县 界,南海 於 南海镇 南,并近海立祠。”唐 韩愈《南海神庙碑》:“海於天地间,为物最鉅,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 河伯 之上,号为 祝融。”参阅《通典·吉礼五》。参见“祝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