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光 [yōu guāng]
1. 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
3. 微弱的光。
幽光 引证解释
⒈ 潜隐的光辉。常用以指人的品德。復,发露。
引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诛姦諛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唐 柳宗元 《与邕州李域中丞论陆卓启》:“振宣幽光,激励頽俗。”
明 李东阳 《雷公峡二十韵》:“有笔赞幽光,兹言敢终纳。”
清 龚自珍 《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
⒉ 微弱的光。
引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郭沫若 《脱离蒋介石以后》八:“街头巷口泛着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恬静的幽光,人到这儿,就好像魂游太虚之府。”
幽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宵释义:中夜,半夜。晋 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 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 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到海南岛度假》词:“应中宵起舞到鸡鸣,练腰脚。”
- 2.
幸授释义:指因帝王宠幸而授官的人。苏曼殊《岭海幽光录·李元荫传》:“﹝ 袁彭年 等﹞持论侃侃,专以尊主权,别流品,斥倖授为事。”
- 3.
待阙释义:⒈谓虚位以待。南朝 梁 沉约《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川谿望归,岩阿待闕,幽光忽断,穷灯黯灭。”⒉等待补缺任命。宋 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 4.
沈晦释义:亦作“沉晦”。隐而不露。《朱子语类》卷二九:“邦无道能沉晦以免患。”明 夏言《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其忠声义闻泯没沉晦者百六十年。”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其实 梦窗 才情超逸,何尝沉晦?”苏曼殊《幽光录》:“古德幽光,寧容沉晦。”
- 5.
潜德释义:谓不为人知的美德。汉 刘歆《遂初赋》:“□幽潜德,含理神兮。”宋 薛季宣《答陈同甫书》:“发潜德之幽光,某愧焉多矣。”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固由圣主名臣表扬潜德,而 忠端 灵爽至於三百年后,犹足以感天地而动风雨。”
- 6.
狂慧释义:佛教语。谓散乱不定的浅慧。隋 智顗《观音经玄义记》卷上:“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瞎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风中然灯,摇颺摇颺,照物不了。”清 龚自珍《又忏心》诗:“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
- 7.
禅寂释义:⒈佛教语。释家以寂灭为宗旨,故谓思虑寂静为禅寂。《维摩诘经·方便品》:“一心禪寂,摄诸乱意。”唐 李邕《郑州大云寺碑》:“发趣如因,弥入禪寂。”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殷遥》:“与 王维 结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明 唐顺之《丹阳别王道思》诗:“平生学禪寂,犹自别离难。”⒉谓坐禅习定。《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师可禪寂于此否?”苏曼殊《幽光录》:“﹝僧 祖心 ﹞年二十六,忽弃家为僧,禪寂於 罗浮 匡庐 者久之。”
- 8.
衵衣释义:内衣。《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进至 操 前而止,吏訶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 衡 曰:‘诺。’於是先解衵衣,次释餘服,裸身而立。”《梁书·王僧辩传》:“时军人卤掠京邑,剥剔士庶,民为其执缚者,衵衣不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妻感之,鬻及衵衣,无怨言。” 苏曼殊 《岭海幽光录》:“兵出市棺衾,妃阴置小刀数十衵衣中,整刃外向,丧服哭泣视含殮,与兵出葬北山。”
- 9.
青骨释义:⒈晋 干宝《搜神记》卷五:“蒋子文 者,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后因以“青骨”指仙骨。宋 苏轼《戏作种松》诗:“青骨凝緑髓,丹田发幽光。白髮何足道,要使双瞳方。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宋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百咏》中《蒋帝庙》诗有‘闔棺漫説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之句,人多不解‘青骨’二字。偶閲《海録碎事》,载 后汉 末 蒋子文 尝为 秣陵 尉,自谓青骨,死当为神。后因显灵,吴主 为立祠 钟山 下,因改山为 蒋山。后累封为帝。始知二字本此。”⒉借指 蒋子文。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