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变 [zhì biàn]
1. 犹言应变。
制变 引证解释
⒈ 犹言应变。
引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吾平生所事,皆适时制变,不专始谋。”
明 唐顺之 《请游兵疏》:“纵有窃发,扑灭不难,又所谓制变於无形者也。”
国语词典
制变 [zhì biàn]
⒈ 应变、处理突发的事变。
引《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料敌制变,万里无差。」
制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机制变释义:犹言临机应变。 《周书·陆腾传》:“太祖 謂 騰 曰:‘今欲通 江油 路,直出 南秦,卿宜善思經略。’騰 曰:‘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預陳。’”《资治通鉴·後汉高祖乾祐元年》:“思綰 途中謂其黨 常彦卿 曰:‘小太尉已落其手,吾屬至京師,並死矣,奈何?’彦卿 曰:‘臨機制變,子勿復言。’”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用兵在临机制变,不可固执成见。”亦作“臨事制變”、“臨機設變”。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北史·侯深传》:“深 臨 機設變,是其所長
- 2.
善思释义:慎重考虑。《荀子·成相》:“臣谨脩,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宋书·袁淑传》:“元凶将为弑逆…… 淑 及 斌 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善思,犹今人言好思量也。”
- 3.
器件释义:电子、电工仪器上能独立起控制变换作用的单元,常由几个元件组成,有时也指较大的元件。
- 4.
知权释义:⒈知道权衡轻重。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贤乎 祭仲?以为知权也。”何休 注:“权,称也,所以别轻重,喻 祭仲 知国重君轻。”⒉懂得权变。《淮南子·兵略训》:“因势善用间谍,审错规虑,设蔚施伏,出於不意,敌人之兵无所适备,此谓知权。”汉 刘向《说苑·善说》:“﹝ 管仲 ﹞事所射之君,非不贞也,知权也。”《旧唐书·柳公绰传》:“其知权制变,甚为当时所称。”⒊犹掌权。《南史·谢晦传》:“晦 据上流,檀 镇 广陵,各有强兵,足制朝廷;羡之、亮 于中知权,可以持久。”
- 5.
豫言释义:⒈预先推论。《汉书·谷永传》:“臣 永 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宋 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本置要官,事有当否,使之豫言;人有邪正,使之先辨。”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之 广西 会党,其成败虽不可知,要之,继此而起者,必视 广西 会党为尤胜,可豫言也。”⒉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鲁迅《准风月谈·诗和豫言》:“豫言总是诗,而诗人大半是豫言家。然而豫言不过诗而已,诗却往往比豫言还灵。”
- 6.
随方释义:⒈依据情势。 《南史·恩倖传论》:“若夫竭忠尽节,仕子恒图,随方致用,明君盛典,旧非本旧,因新以成旧者也。”《新唐书·张献诚传》:“献诚 喜功名,为政宽裕,有机略,随方制变,而简廉不逮於文。”《明史·耿炳文传》:“炳文 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⒉谓按原方位。《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仲礼 竟无一言,诸军乃随方各散。”胡三省 注:“言诸军各随所来之方散去也。”⒊不拘何方;任何方面。宋 秦观《次韵子由召伯埭见别》之二:“到处故应山作主,随方还有月为朋。”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