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县正 县正的意思
xiànzhèng

县正

简体县正
繁体縣正
拼音xiàn zhèng
注音ㄒ一ㄢˋ ㄓ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n xuán,(1) 同“悬”。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基本含义

县正是指古代官员的职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地位高,权力大。

县正的意思

县正 [xiàn zhèng]

1. 官名。周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

3. 官名。隋炀帝时,将县尉改为县正。

县正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周 时为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

《周礼·地官·县正》:“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⒉ 官名。 隋炀帝 时,将县尉改为县正

《隋书·百官志下》:“煬帝 即位,多所改革……改郡赞务为丞,位在通守下,县尉为县正。”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汉 长安 有四尉, 晋 洛阳 有六尉, 隋 改县尉为县正。”


县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会事释义:⒈会商事情。《左传·襄公三十年》:“於 子蟜 之卒也,将葬,公孙挥 与 裨灶 晨会事焉。”⒉懂事;晓事。宋 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词:“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瑠璃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你若会事之时,出阵一战,可决胜负。”《西游记》第五十回:“你这施主,好不会事!”《快心编二集》第九回:“世誉 大喜道:‘你是个会事人,你晓得我性子的。’”⒊统计事功。《周礼·地官·县正》:“县正掌其县之政令徵比……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贾公彦 疏:“事讫乃稽考其功多少,当计会其事之可否,而有功者赏,无功者诛
    • 2.
      县人释义:⒈古代遂之属官。一说即县正。《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县人传之。”杨伯峻 注:“县人,杜 注云:‘遂属’。据《周礼·遂人》,五县为遂,地官亦有县正,县人或即县正。”⒉同县之人。清 王士禛《居易录》:“任少京兆 弘嘉,字 葵尊,亦县人也。”
    • 3.
      县正堂释义: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细看他的行李,除了衣箱之外,还有一个大帽盒,都黏着‘江苏即补县正堂’的封条。”《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白蟒围营》:“他委派了自己的心腹 夏一松,作了 剑川县 的县正堂。”
    • 4.
      盐运使释义:“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的简称。 为主要产盐区主管盐务之官。始设于 元 代。《元史·食货志二》:“五年,乃免 河南、怀孟、南阳 三路今岁 陕西 盐课,仍授盐运使暨所临路府州县正官兼知渠堰事,责以疏通壅塞。”《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傍边一行‘两淮 盐运使司盐运使 荀玫 书’。”
    • 5.
      首县释义:旧称省治或府治所在之县。亦指该县的知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谁知这一天没有查着,这一夜藩库里又失了一千银子。藩臺大怒,又传了首县去,立限严比。”《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府忙叫传首县,原来首县正从府里伺候武考,参堂以后,没有他的事情,便即打道回衙。”

县正(xianz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县正是什么意思 县正读音 怎么读 县正,拼音是xiàn zhèng,县正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县正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