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对 [zòu duì]
1. 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3. 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
奏对 引证解释
⒈ 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引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安西 衙将 刘文树,口辩,善奏对,上每嘉之。”
《宋史·哲宗纪一》:“﹝ 元祐 五年四月﹞癸丑,詔讲读官御经筵,退留二员奏对邇英阁。”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圣人﹞问了问他的家世学业,又见他奏对称旨,天颜大悦。”
⒉ 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
引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盖典生纪传,謨开集议;贡附典而肇记志,范媵謨以启奏对。”
国语词典
奏对 [zòu duì]
⒈ 臣下回答君上所问的事。
引《新唐书·卷一五〇·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征君正要奏对,不想头顶心里一点疼痛,著实难忍。」
奏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占奏释义:口头奏对。 《新唐书·王播传》:“﹝ 王播 ﹞雅善占奏,虽数十事,未尝书于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辽主 ﹞闻 俭(张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餘事。”
- 2.
奏对释义:⒈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安西 衙将 刘文树,口辩,善奏对,上每嘉之。”《宋史·哲宗纪一》:“﹝ 元祐 五年四月﹞癸丑,詔讲读官御经筵,退留二员奏对邇英阁。”《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圣人﹞问了问他的家世学业,又见他奏对称旨,天颜大悦。”⒉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盖典生纪传,謨开集议;贡附典而肇记志,范媵謨以启奏对。”
- 3.
对见释义:受皇帝召见。 因见时有所奏对,故称。
- 4.
峻折释义:⒈陡峭曲折。 宋 余靖《西山行程记》:“行二十里,有 梅岭,山岭峻折。”⒉严加斥责。《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
- 5.
廷对释义:⒈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后汉书·邳彤传》:“彤 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陶文毅公 丰裁峻整,好议论人物,惟恐不尽,虽廷对亦然。”⒉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为宗庙之计……廷对大臣,审择宫邸。”⒊即廷试。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庠 果为南省第一,不及廷对而死。”《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万历 末,举会试,以 天啟 二年赴廷对,授 承天府 推官,迁兵部主事。”王闿运《李仁元传》:“以进士廷对,
- 6.
得对释义:谓臣下获准当面奏对。
- 7.
御士释义:近卫之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杨伯峻 注:“御士,盖王侍御之士。”《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子南 之子 弃疾 为王御士。”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
- 8.
敷对释义:奏对,陈奏廷对。
- 9.
时政记释义:唐 时廷议奏对的记录,称“时政记”。始于 唐 长寿 间。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馆。
- 10.
橐笔释义:亦作“槖笔”。 古代书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笔于头,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备随时记事,称作持橐簪笔,简称“橐笔”。语本《汉书·赵充国传》:“卬 家将军以为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淀园 被毁,昔日天潢授简之区,邹 枚 橐笔之舍,瑶瓦芝楣,鞠为茂草。”后亦以指文士的笔墨耕耘。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
- 11.
瞻对释义:⒈朝见奏对。《宋史·魏野传》:“野 上言曰:‘……但以尝婴心疾,尤疎礼节,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仰奉清燕。’”⒉旧土司名。有上、中、下之分,称 三瞻。上瞻对茹 长官司,下瞻对 安抚司,均 清 雍正 六年(1728年)置;中瞻对 长官司,乾隆 十年(1745年)置。在今 四川 新龙 一带,地处 雅砻江 上游。宣统 三年(1911年)置 瞻对 设治委员,辛亥革命后改为 怀柔县,不久改 瞻化县,1952年又改 新龙县。
- 12.
简放释义:⒈谓选择放出。《北齐书·后主纪》:“又詔掖庭、晋阳、中山 宫人等及 鄴下、并州 太官官口二处,其年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简放。”⒉清 代谓经铨叙派任道府以上外官。清 林则徐《奏参因循不振之镇将分别勒令休致降补折》:“其所遗 南澳镇 总兵员缺紧要,并请旨迅赐简放,以重职守。”《中国现在记》第一回:“每逢朝廷简放主考学差,他总有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上头看他一脸的连鬢大鬍子,龙心大为不悦,説他样子很像个汉奸似的,幸亏奏对尚还称旨,才赏了个知府,记名简放。”
- 13.
请对释义:指古代官吏请求奏对。
- 14.
鸿畅释义:指声音洪亮,言词畅达。《新唐书·卢钧传》:“钧 年八十,升降如仪,音吐鸿畅,举朝咨叹。”宋 陆游《乐郊记》:“长身铁面,音吐鸿畅。”《明史·于谦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