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 [pàn táo]
1. 背叛逃跑。
例他叛逃国外。
英[defect;]
叛逃 引证解释
⒈ 背叛逃走。亦指叛逃者。
引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总论》:“豪强之欺压愚懦,叛逃之诬害善良,譎诈多端,状态百出。”
例如:他企图叛逃投敌。
叛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亡叛释义:叛逃。 《后汉书·隗嚣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輒復位号,不诛也。”《北齐书·杜弼传》:“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徵召兵役,涂多亡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 王世充 ﹞乃峻其法,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而免之。”
- 2.
叛亡释义:背叛逃亡。
- 3.
叛逃释义:背叛逃亡,特指叛国出逃。
- 4.
忠劲释义:忠诚刚直。《晋书·郗鉴等传赞》:“道徽 忠劲,高芬远映。”《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瑀 违众孤立,唯陛下知其忠劲,曏不用圣明,求免难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勋戚·刘璟铁简》:“且 璟 遇 文皇 即位,召之不至。乃以叛逃亲王逮至京,入见但称殿下。又云‘殿下百世难逃一箇字’,因縊死狱中。其人忠劲如此,高皇帝 即以铁简畀之,亦不为过。”
- 5.
招亡纳叛释义: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 6.
畔亡释义:叛逃。
- 7.
逃叛释义:逃跑;叛逃。《三国志·吴志·陈脩传》:“时诸新兵多有逃叛,而 脩 抚循得意,不失一人。”《太平广记》卷一二○引 北齐 颜之推《还冤记》:“道生 见缚一人于树,就视,乃故旧部曲也。道生 问:‘汝何罪?’答云:‘失意逃叛。’”《南史·孔觊传》:“覬 子 长公,璪 二子 淹 玄 并在都,驰信密报,泰始 二年正月,并逃叛东归。”清 归庄《左柱国光禄大夫路文贞公行状》:“营将 赵洪禎 等以所部逃叛,亦讨斩之。”
- 8.
逃背释义:⒈败逃。 《隋书·天文志下》:“黑气临营,或聚或散,如鸟将宿,敌人畏我,心意不定,终必逃背,逼之大胜。”⒉犹叛逃。《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其餘罪犯悉与减降,逃背军健,尽放逐便。”宋 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二:“近有逃背落草四十餘人、马二十疋,见在 狼山 西头 君市 等村乞食。”《金史·太宗纪》:“其奴婢部曲,昔虽逃背,今能復归者,并听为民。”
- 9.
逋叛释义:叛逃。 亦指叛逃之人。《宋书·袁豹传》:“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 蛮獠,摇荡我疆垂。”《梁书·武帝纪下》:“所讨逋叛,巧籍隐年,闇丁匿口,开恩百日,各令自首,不问往罪。”《南史·循吏传·孙廉》:“或有身殞战场,而名在叛目,监符下讨,称为逋叛,録质家丁。”
- 10.
遁叛释义:犹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