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颐指 颐指的意思
zhǐ

颐指

简体颐指
繁体頤指
拼音yí zhǐ
注音ㄧˊ ㄓ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í,(1) 面颊,腮。【组词】:支颐。解(jiě)颐。颐指气使。(2) 休养,保养。【组词】:颐神。颐养。(3) 文言助词,无义。【例句】:“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

zhǐ,(1)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组词】: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2)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例句】:下了三指雨。(3)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组词】: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4) 点明,告知。【组词】:指导。指引。指正。指责。指控(指名控告)。指摘。指挥。指日可待。(5) 直立,竖起。【例句】:令人发(fà)指(形容极为愤怒)。(6) 意向针对。【组词】:指标。指定。(7) 古同“旨”,意义,目的。

基本含义

指导、引导、指点。

颐指的意思

颐指 [yí zhǐ]

1. 用下巴示意以指挥人。

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汉书·贾谊传》

[gesture order people about by;]

颐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颐旨”。

⒉ 谓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

《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旤,难以言智。”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促膝戟指,翻变良久, 封(封云亭 )迷乱不知所从,女輒口道而颐指之,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⒊ 犹示意。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自天而胜者列於骋望,由我而美者生於颐指。”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七:“叠烦颐旨,感怍交深,未缘面谢,惟祝若时自重,不宣。”
《明史·马录传》:“职枢要者承其颐指,锻鍊周内。”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盖地主有左右资本家之势力,而资本家不能不仰地主之颐指。”


国语词典

颐指 [yí zhǐ]

⒈ 不开口说话,只以面颊表情指使他人做事。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


颐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抑曲释义:卑躬屈节。 《元典章·户部二·使臣》:“累年以来,朝廷使臣……每到外路,挟恃威势,颐指风使。外路官司,抑曲将迎,恐咈其意。”
    • 2.
      敢做敢为释义:⒈做事勇敢,无所畏惧。 ⒉石湖(范成大)、诚斋(杨万里)与放翁(陆游)并称,而诚斋较之石湖,更有敢作敢为之色,颐指气使,似乎无不如意,所以其名尤重。--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3.
      气指颐使释义:颐:腮帮子。指:指示。气:神气。使:指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指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含贬义。
    • 4.
      沈弃释义:亦作“沉弃”。沉沦弃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误掇恶名》:“﹝ 叶京 ﹞及至京师,时已登科,与同年连鑣而行,逢其人於通衢,马上相揖,因之谤议喧然。后颇至沉弃,终太学博士。”宋 孔平仲《续世说·谗险》:“唐 自 昭宗 迁都之后,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备员而已。振 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朋附者非次奬升,私恶者数日沉弃。”
    • 5.
      纤粟释义:比喻细微。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初,王之行也,事之纤粟,悉受颐指於 秦丞相,独此偶出不料。”宋 叶适《王太孺人唐氏墓志铭》:“又三十年,棐 上舍及第,佐郡府,登朝出守,迎太孺人与俱,无纤粟改常度。”
    • 6.
      过迹释义:⒈亦作“过蹟”。过去的行迹。唐 元稹《遣病》诗:“前身为过跡,来世即前程。”⒉错误的行为。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而新充蠢朴之人,皆平日所颐指使,谅不敢举陈其过跡。”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款犯》:“吴 浙 之间,有等积年巨蠹,盘踞衙门,专通上下线索,勾连地方势豪,侦探官府短长,胥役所行过蹟,凭其喜怒,牵陷善良,取捕风捉影之事,作装头换面之谋。”⒊见“过跡”。
    • 7.
      避就释义:⒈避开与趋就。 《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宋 苏轼《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清 赵执信《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⒉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
    • 8.
      颐令释义:犹颐指。
    • 9.
      颐指如意释义:颐指:用面部表情来指挥人;如意:符合自己的心意。形容指挥起来称心如意。
    • 10.
      颐指气役释义: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役: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 11.
      颐旨释义:见“颐指”。
    • 12.
      颐示释义:犹颐指。
    • 13.
      颐视释义:犹颐指。

颐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抑曲释义:卑躬屈节。 《元典章·户部二·使臣》:“累年以来,朝廷使臣……每到外路,挟恃威势,颐指风使。外路官司,抑曲将迎,恐咈其意。”
    • 2.
      敢做敢为释义:⒈做事勇敢,无所畏惧。 ⒉石湖(范成大)、诚斋(杨万里)与放翁(陆游)并称,而诚斋较之石湖,更有敢作敢为之色,颐指气使,似乎无不如意,所以其名尤重。--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3.
      气指颐使释义:颐:腮帮子。指:指示。气:神气。使:指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指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含贬义。
    • 4.
      沈弃释义:亦作“沉弃”。沉沦弃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误掇恶名》:“﹝ 叶京 ﹞及至京师,时已登科,与同年连鑣而行,逢其人於通衢,马上相揖,因之谤议喧然。后颇至沉弃,终太学博士。”宋 孔平仲《续世说·谗险》:“唐 自 昭宗 迁都之后,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备员而已。振 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朋附者非次奬升,私恶者数日沉弃。”
    • 5.
      纤粟释义:比喻细微。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初,王之行也,事之纤粟,悉受颐指於 秦丞相,独此偶出不料。”宋 叶适《王太孺人唐氏墓志铭》:“又三十年,棐 上舍及第,佐郡府,登朝出守,迎太孺人与俱,无纤粟改常度。”
    • 6.
      过迹释义:⒈亦作“过蹟”。过去的行迹。唐 元稹《遣病》诗:“前身为过跡,来世即前程。”⒉错误的行为。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而新充蠢朴之人,皆平日所颐指使,谅不敢举陈其过跡。”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款犯》:“吴 浙 之间,有等积年巨蠹,盘踞衙门,专通上下线索,勾连地方势豪,侦探官府短长,胥役所行过蹟,凭其喜怒,牵陷善良,取捕风捉影之事,作装头换面之谋。”⒊见“过跡”。
    • 7.
      避就释义:⒈避开与趋就。 《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宋 苏轼《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清 赵执信《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⒉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
    • 8.
      颐令释义:犹颐指。
    • 9.
      颐指如意释义:颐指:用面部表情来指挥人;如意:符合自己的心意。形容指挥起来称心如意。
    • 10.
      颐指气役释义: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役: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 11.
      颐旨释义:见“颐指”。
    • 12.
      颐示释义:犹颐指。
    • 13.
      颐视释义:犹颐指。

颐指造句

1.天天颐指气使,指手划脚,那咱算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2.朱洪生常把老婆当出气筒,颐指气使。

3.他对人总是吆五喝六,颐指气使,人们都讨厌他。

4.他将之比作婚姻关系,妻子颐指气使而丈夫唯唯诺诺。

5.在他身上体现专制与奴才性的双重人格:对上司胁肩谄笑,对下属颐指气使。

6.你可以对马颐指气使,但是对毛驴只能耐心探问。

7.我们以前是朋友,但她总是对我颐指气使。

8.我受不了被这个小丑颐指气使,我想重新开始。

9.你怎可以那样对她颐指气使?对妻子不应该这样。

10.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因为他厌倦了忍受她的颐指气使。

11.尽管弗瑞德才十几岁,但他会反抗别人的颐指气使。

12.威勒斯的声音低沉、眼神狂野、颐指气使。

13.他对待属下颐指气使,心狠手辣。

颐指(yi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颐指是什么意思 颐指读音 怎么读 颐指,拼音是yí zhǐ,颐指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颐指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