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 [sì shí]
1. 四季。指一年四季的农时。乐舞名。指一日的朝、昼、夕、夜。
四时 引证解释
⒈ 四季。
引《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⒉ 指一年四季的农时。
引《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
《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⒊ 指一日的朝、昼、夕、夜。
引《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⒋ 乐舞名。 汉文帝 作。参见“四时舞”。
引《汉书·礼乐志》:“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四时》广於 孝文。”
国语词典
四时 [sì shí]
⒈ 春、夏、秋、冬四季。
引《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唐·韦庄〈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近四序
⒉ 一天中的朝、夕、昼、夜。
引《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四时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四季释义:春、夏、秋、冬,叫做四季,每季三个月。
- 2.
四序释义: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年景释义:宋 靖康 时织物或服饰之图案,一幅中兼备一年四时的景物,故名。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时,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物,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 2.
七事释义:⒈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⒉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⒊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⒋同“七件事”。
- 3.
七液释义:道家指四时灵气与紫、白、黄三元灵气结成的灵液。
- 4.
三台释义:⒈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 《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⒉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 注引《晋书》:“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 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⒊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
- 5.
三合释义:⒈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⒉三次交合。《神异经·中荒经》:“西方深山有兽焉,面目手足毛色如猴,体大如驴,善缘高木,皆雌无雄,名绸,顺人三合而有子。”⒊三度交锋;三个回合。《史记·项羽本纪》:“楚 挑战三合,楼烦 輒射杀之。”《北史·艺术传·王春》:“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说唐》第四五回
- 6.
三始释义:⒈三朝。指正月一日。⒉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⒊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⒋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 7.
两心释义:⒈异心;二心。《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汉 荀悦《汉纪·哀帝纪下》:“上怒,召 嘉 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不尽忠,外附诸侯,操持两心,倍人臣之义。”南朝 梁武帝《子夜四时歌·秋歌》:“镜中两入髻,分明无两心。”⒉彼此之心;双方的思想。汉 焦赣《易林·大过之小过》:“两心相悦,共其柔筋。”唐 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再经 邓九公 年高有德,出来作这个大媒,姑娘纵然不便一诺千金,一定是两心相印。”
- 8.
中时释义:⒈午时。 ⒉不好也不坏的时机。⒊古代以春、夏、秋、冬四时配木、火、金、水四行,另分立秋前十八日配土,名为“中央时”,简称“中时”。后因以泛指夏末。
- 9.
中星释义: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 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 10.
丰缛释义:⒈形容草木丰盛繁茂。 元 王逢《贪山歌》:“气饙如兮孚尹,草丰縟兮木润液。”清 谭嗣同《仁学》十八:“四时不新,何以寒燠发敛之迭更?草木不新,丰縟者歇矣。”⒉形容词藻丰富多采。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朝廷臺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縟。”明 宋濂《傅守刚墓碣》:“予读之,见其遣辞丰縟而考事综博。”清 徐乾学《陈其年<湖海楼诗集>序》:“歌行之运笔顿挫,婉转丰縟,前 少陵 而后 眉山 不足多也。”⒊形容富丽华贵。明 赵南星《朝觐合行事宜疏》:“古言人道通,功勋成。交际者,人道之所以通也。匏叶可以成礼,木桃
- 11.
主祏释义:古代宗庙中所藏的神主。神主为木制,平时藏于石函中,故称“主祏”。《左传·昭公十八年》:“﹝ 子产 ﹞使祝史徙主祏於 周 庙,告於先君。”杜预 注:“祏,庙主石函。”孔颖达 疏:“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於函,藏於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三国志·魏志·韩暨传》:“时新都 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皆在 鄴 都。暨 奏请迎 鄴 四庙神主,建立 洛阳 庙,四时蒸尝,亲奉粢盛。”《歧路灯》第一○八回:“到了家中,拜主祏,与祖母、父亲、母亲、生母各磕了头。”
- 12.
九星释义:⒈指四方及五星。⒉指星、辰、日、月、四时、岁。⒊指天蓬天内等九星。⒋冠名。
- 13.
九曜释义:⒈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唐 韩偓《梦中作》诗:“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臺。”⒉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逐而不离,
- 14.
九解释义:《淮南子·精神训》:“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高诱 注:“九解谓九十为一解。一説,九解六一之所解合也。一説,八方中央,故曰‘九解’。”
- 15.
习坎释义:⒈《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高亨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称险阻为“习坎”。⒉指十一月。旧以八卦配四时,坎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节,故以指十一月。
- 16.
乱气释义:⒈谓人体中逆乱之气。《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强中乾。”《素问·四时刺逆论》:“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⒉天地间阴阳之气错乱。汉 王充《论衡·感类》:“大雾三日,乱气矣,非天怒之变也。”⒊淫乱之气。《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越 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曰蜮。”
- 17.
二十四时释义:⒈即二十四节气。⒉指一日的时数。古以地支分一日为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参阅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
- 18.
五季释义:⒈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⒉中医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 19.
五始释义:⒈《春秋》纪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谓之“五始”。《汉书·王褒传》:“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颜师古 注:“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是为五始。”隋 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孔子 以大圣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宏《易》道。”《旧唐书·肃宗纪》:“《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更无润色。”⒉指物质构成的五种变化过程。辽 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五引《三五历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
- 20.
五府释义:⒈指 周 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列子·周穆王》:“五府为虚,而臺始成。”张湛 注:“《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⒉即明堂。《北史·牛弘传》:“窃谓明堂者…… 黄帝 曰合宫,尧 曰五府,舜 曰总章,布政兴教,由来尚矣。”《太平御览》卷五三三引 唐 成伯玙《礼记外传》:“唐 虞 为五府,夏 谓太庙为世室,殷 人谓路寝为重屋,周 人谓五府为明堂。”宋 范仲淹《明堂赋》:“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⒊古代五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
四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年景释义:宋 靖康 时织物或服饰之图案,一幅中兼备一年四时的景物,故名。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 时,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物,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 2.
七事释义:⒈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⒉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⒊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⒋同“七件事”。
- 3.
七液释义:道家指四时灵气与紫、白、黄三元灵气结成的灵液。
- 4.
三台释义:⒈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 《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⒉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 注引《晋书》:“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 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⒊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
- 5.
三合释义:⒈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⒉三次交合。《神异经·中荒经》:“西方深山有兽焉,面目手足毛色如猴,体大如驴,善缘高木,皆雌无雄,名绸,顺人三合而有子。”⒊三度交锋;三个回合。《史记·项羽本纪》:“楚 挑战三合,楼烦 輒射杀之。”《北史·艺术传·王春》:“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说唐》第四五回
- 6.
三始释义:⒈三朝。指正月一日。⒉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⒊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⒋汉有“七始”之乐,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以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因称“三始”。
- 7.
两心释义:⒈异心;二心。《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汉 荀悦《汉纪·哀帝纪下》:“上怒,召 嘉 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不尽忠,外附诸侯,操持两心,倍人臣之义。”南朝 梁武帝《子夜四时歌·秋歌》:“镜中两入髻,分明无两心。”⒉彼此之心;双方的思想。汉 焦赣《易林·大过之小过》:“两心相悦,共其柔筋。”唐 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再经 邓九公 年高有德,出来作这个大媒,姑娘纵然不便一诺千金,一定是两心相印。”
- 8.
中时释义:⒈午时。 ⒉不好也不坏的时机。⒊古代以春、夏、秋、冬四时配木、火、金、水四行,另分立秋前十八日配土,名为“中央时”,简称“中时”。后因以泛指夏末。
- 9.
中星释义: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 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 10.
丰缛释义:⒈形容草木丰盛繁茂。 元 王逢《贪山歌》:“气饙如兮孚尹,草丰縟兮木润液。”清 谭嗣同《仁学》十八:“四时不新,何以寒燠发敛之迭更?草木不新,丰縟者歇矣。”⒉形容词藻丰富多采。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朝廷臺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縟。”明 宋濂《傅守刚墓碣》:“予读之,见其遣辞丰縟而考事综博。”清 徐乾学《陈其年<湖海楼诗集>序》:“歌行之运笔顿挫,婉转丰縟,前 少陵 而后 眉山 不足多也。”⒊形容富丽华贵。明 赵南星《朝觐合行事宜疏》:“古言人道通,功勋成。交际者,人道之所以通也。匏叶可以成礼,木桃
- 11.
主祏释义:古代宗庙中所藏的神主。神主为木制,平时藏于石函中,故称“主祏”。《左传·昭公十八年》:“﹝ 子产 ﹞使祝史徙主祏於 周 庙,告於先君。”杜预 注:“祏,庙主石函。”孔颖达 疏:“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於函,藏於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三国志·魏志·韩暨传》:“时新都 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皆在 鄴 都。暨 奏请迎 鄴 四庙神主,建立 洛阳 庙,四时蒸尝,亲奉粢盛。”《歧路灯》第一○八回:“到了家中,拜主祏,与祖母、父亲、母亲、生母各磕了头。”
- 12.
九星释义:⒈指四方及五星。⒉指星、辰、日、月、四时、岁。⒊指天蓬天内等九星。⒋冠名。
- 13.
九曜释义:⒈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唐 韩偓《梦中作》诗:“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臺。”⒉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逐而不离,
- 14.
九解释义:《淮南子·精神训》:“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高诱 注:“九解谓九十为一解。一説,九解六一之所解合也。一説,八方中央,故曰‘九解’。”
- 15.
习坎释义:⒈《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高亨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称险阻为“习坎”。⒉指十一月。旧以八卦配四时,坎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节,故以指十一月。
- 16.
乱气释义:⒈谓人体中逆乱之气。《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强中乾。”《素问·四时刺逆论》:“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⒉天地间阴阳之气错乱。汉 王充《论衡·感类》:“大雾三日,乱气矣,非天怒之变也。”⒊淫乱之气。《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越 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曰蜮。”
- 17.
二十四时释义:⒈即二十四节气。⒉指一日的时数。古以地支分一日为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参阅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
- 18.
五季释义:⒈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⒉中医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 19.
五始释义:⒈《春秋》纪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谓之“五始”。《汉书·王褒传》:“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颜师古 注:“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是为五始。”隋 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孔子 以大圣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宏《易》道。”《旧唐书·肃宗纪》:“《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更无润色。”⒉指物质构成的五种变化过程。辽 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五引《三五历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
- 20.
五府释义:⒈指 周 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列子·周穆王》:“五府为虚,而臺始成。”张湛 注:“《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⒉即明堂。《北史·牛弘传》:“窃谓明堂者…… 黄帝 曰合宫,尧 曰五府,舜 曰总章,布政兴教,由来尚矣。”《太平御览》卷五三三引 唐 成伯玙《礼记外传》:“唐 虞 为五府,夏 谓太庙为世室,殷 人谓路寝为重屋,周 人谓五府为明堂。”宋 范仲淹《明堂赋》:“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⒊古代五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