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兵 [zhì bīng]
1. 统辖军队。
3. 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制兵 引证解释
⒈ 统辖军队。
引《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
⒉ 清 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清史稿·兵志二》:“緑营规制,始自前 明。
引清 顺治 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緑营。緑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六十六万人。”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夫制兵既不可用,即当随时裁革,更补练勇,以节餉需。”
制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兵钤释义:⒈指兵书;兵法。汉 刘向《列仙传·吕尚》:“﹝ 吕尚 ﹞钓於 磻溪,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鈐於鱼腹中。”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鈐,玄女 黄公 之法。”唐 李德裕《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鈐,昧於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⒉指兵权。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战行师,揔兵鈐於四海。”宋 苏舜钦《京兆求罢表》:“制兵鈐者以多算为胜。”⒊宋 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 2.
制兵释义:⒈统辖军队。 ⒉清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制兵”。
- 3.
练军释义:清 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清 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 咸丰 年间。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创练洋枪队。二年,以 直隶 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 直隶 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 湘 淮 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光绪、宣统 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 4.
虚位释义:⒈空的坐位。 唐 韦应物《出还》诗:“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旧唐书·李勉传》:“以名士 李巡、张参 为判官,卒於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於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悽惻,论者美之。”⒉空着的职位;有名无实的职位。《汉书·诸侯王表》:“﹝ 周 朝﹞歷载八百餘年,数极德尽,既於王 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絶於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餘年。”《南史·茹法亮传》:“文度 为外监,专制兵权,领军将军守虚位而已。”唐 韩愈《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侍从近臣有虚位,公今此去归何时
- 5.
铁兵释义:铁制兵器。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南朝 梁 江淹《铜剑赞》:“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郭沫若《断断集·屈原时代(五)》:“铁在初见视为贱金,只用来做工农的用具,到 战国 末年才渐渐有铁兵出现。”
- 6.
铜仗子释义:仪仗队使用的铜制兵器。亦指执这种兵器的卫士。
- 7.
铳手释义:⒈操作火器铳的兵士。 明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二二:“我朝制兵每一百户辖百军,分为两队,每队銃手五名,刀牌手十名,弓箭手十五名,鎗手二十名。”⒉方言。扒手。《冷眼观》第十五回:“我们搭的船尚未靠过码头,这班偷东西的銃手,必定还未起岸。”徐珂《清稗类钞·方言·上海方言》:“銃手,即剪綹贼,汽船、汽车及码头上并闹市中均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