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pó luó mén]
1.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英[Brahman;]
婆罗门 引证解释
⒈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⒉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
引《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⒊ 古 印度 别称。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印度 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 婆罗门国 焉。”
⒋ 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国语词典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⒈ 印度的贵族。
⒉ 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
⒊ 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婆罗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腊释义:⒈犹一冬。 宋 欧阳修《喜雪示徐生》诗:“常闻老农语,一腊见三白。”宋 曾巩《冬暮感怀诗》:“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宋 杨万里《除夕宿临川战平》诗:“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⒉宋 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宋 吴自牧《梦粱录·育子》:“三朝与儿落脐炙囱,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⒊佛教沿用 印度 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
- 2.
争如释义:⒈怎么比得上。前蜀 韦庄《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龙虎未能争社稷,争如两个上将军?”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争如我盖间茅屋临幽涧,披片麻衣坐法坛?”⒉犹怎奈。唐 骆浚《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诗:“争如燕雀偏巢此,却是鸳鸯不得栖。”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⒊犹不如。宋 辛弃疾《婆罗门引》词:“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譬如往日害相思,争如今夜悬梁自尽,也胜他时憔悴死。”《三国演义》第十
- 3.
仙茅释义:亦作“僊茅”。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唐 开元 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僊茅一名婆罗门参,出 南雄州 大庾岭 上。以路北 云封寺 后者为佳,切以竹刀,洗暴通白,其寺南及他处者,即心有黑晕,以此为别。”宋 无名氏《蝶恋花·寿江察判孺人》词:“九叶仙茅呈瑞巧,青青辉映萱庭草。”宋 石麟《水调歌头·寿致政叔》词:“九叶仙茅方茂,瑞气靄 中山。”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仙茅》。
- 4.
僧侣释义:僧徒,也借来称某些别的宗教(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的修道人。
- 5.
功德天释义:即 吉祥天女。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女神。最早见于《梨俱吠陀》。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之一 毗沙门天 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称“功德天”。又传说 功德天 能使人增益财宝,黑暗女 能使人耗尽财富,二女为姐妹,常不相离。
- 6.
印度教释义:也叫新婆罗门教。经过改革的婆罗门教。为多数印度居民所信奉。
- 7.
吉祥天女释义:梵语的意译。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财富、美丽女神。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为四大天王之一 毗沙门天 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也称“功德天”。
- 8.
吠陀释义:意为“知识”。 古 印度 婆罗门教的早期文献,包括《黎俱》、《夜柔》、《娑摩》和《阿闼婆》四部本集及《森林书》、《奥义书》、《法经》等。“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 印度 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 9.
吠陀教释义:一般认为,古婆罗门教的前身是吠陀教。
- 10.
婆罗门释义:即婆罗门教僧侣。其地位位居古印度四个种姓(等级集团)之首。他们掌握教权,垄断知识,享有种种特权,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
- 11.
婆罗门僧释义:佛教术语,指印度婆罗门种姓之修行僧,或原信仰婆罗门教之外道,转而依佛陀出家入佛道者。
- 12.
婆罗门呪释义:古代 印度 宗教咒语。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凝圆寺》:“﹝ 盘陀王 ﹞向 乌场国 学婆罗门呪,四年之中,尽得其术。”《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左金吾将军 杜元谈 诵婆罗门呪。”胡三省 注:“今所谓 天竺 神咒也。”
- 13.
婆罗门教释义:印度古代的宗教,崇拜梵天(最高的神),后来经过改革,称为印度教。[婆罗门,梵brāhmaṇa]
- 14.
宗敬释义:尊敬。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有大乘婆罗门子名 罗汰私婆,亦名 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浄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北齐书·高乾传》:“高乾,字 乾邕,渤海 蓨 人也。父 翼,字 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旧唐书·李勉传》:“﹝ 李勉 ﹞在镇八年,以旧德清重,不严而理,东诸侯虽暴驁者,亦宗敬之。”清 吴敏树《程日新先生家传》:“﹝ 程日新 ﹞以老儒终乡里,以篤行高年,乡党宗敬之。”
- 15.
平善释义:⒈平安,安康。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宋云 远在絶域,因瞩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軫中肠,遂发旧疹,缠绵经月,得婆罗门呪,然后平善。”宋 范仲淹《与中舍书》:“近得运使 李同年 书,知彼平善。”《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身子平善,不必掛念。”⒉平和善良。《元典章·刑部四·故杀》:“近据来申 潘壬 一打死 刘仁可 事,看详椆木夹槌,即係堪以害人器仗,非平善之家所有物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此处人情大不平善,孤孀难以过度。”
- 16.
摩录多释义:印度婆罗门教之风神。
- 17.
旷岁释义:经年;长年。 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虽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昔 婆罗门 兄弟,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旷岁无人应召。”宋 叶适《徐德操墓志铭》:“公在家时,惟以朔望日謁郡守,他官府旷岁不到,殊不识其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 慧远 ﹞慨其道缺,乃令弟子 法净、法领 等远寻众经,逾越沙、雪,旷岁方反。”
- 18.
曳瑟知林释义:义译“杖林”。 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 释迦 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 慧立 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 19.
杖林释义: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 20.
梵志释义:⒈梵语意译。指婆罗门。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⒉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南朝 梁 萧统《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脇尊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