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国情 国情的意思
guóqíng

国情

简体国情
繁体國情
拼音guó qíng
注音ㄍㄨㄛˊ ㄑ一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qíng,(1)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组词】: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2)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组词】: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3)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组词】:情欲。发情期。(4) 私意。【组词】:情面。说情。(5) 状况。【组词】: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

基本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点。

国情的意思

国情 [guó qíng]

1. 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现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the condition(or state)of a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s;]

国情 引证解释

⒈ 指国家的情况。

《战国策·秦策一》:“陈軫 为王臣,常以国情输 楚。”

⒉ 指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二节:“认清 中国 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国语词典

国情 [guó qíng]

⒈ 一国的风土民情。

如:「各国的国情不同,最好是入境随俗。」


国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咨文释义:⒈旧时指用于平行机关的公文。⒉指某些国家(如美国)元首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国事情况的报告:国情咨文。
    • 2.
      啃嫩族释义:啃嫩族——儿女赡养老人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出现老年人把后半生的希望完全放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公开其收入并按月上交赡养费,甚至在自己45-50岁时就拒绝工作养家,不顾儿女工作是否稳定,就提出开始养老等之类的事情,将这种情况的老人称为啃嫩族。
    • 3.
      国情释义: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适合国情。 熟悉国情。
    • 4.
      外交代表机关释义: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官方机构。一般有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其主要任务是代表本国与派驻国进行联系、交涉,保护本国及侨民的利益,了解派驻国情况,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等。外交代表机关所在地不可侵犯。
    • 5.
      异国释义:外国:异国情调。异国他乡。
    • 6.
      挟策释义:⒈亦作“挟筴”。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宋 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⒉胸怀计谋、建议。明 宋濂《<桂氏家乘>序》:“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李大钊《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⒊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唐 蒋防《霍小玉传》:“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
    • 7.
      桀傲释义:亦作“桀慠”。强横乖戾,不驯服。《宋书·颜竣传》:“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二表》:“况今西有贪毒之 羌,北有桀傲之虏,包藏凶计,窥伺中朝。”《明史·西域传一·哈密卫》:“当是时,阿黑麻 桀傲甚,自以地远中国,屡抗天子命。”清 方苞《先母行略》:“前母 姚 孺人遗女二,次姊少桀傲。”鲁迅《<华盖集>后记》:“记得革命以前,社会上自然还不如现在似的憎恶学生,学生也没有目下一般驯顺,单是态度,就显得桀傲。”
    • 8.
      番情释义:外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情。旧题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中:“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
    • 9.
      老内释义:与“老外”相对应,指在华居住,工作或学习时间较久,对中国文化和国情比较了解的外国友人。
    • 10.
      观国释义: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
    • 11.
      觇国释义:⒈观察国情。 《礼记·檀弓下》:“孔子 闻之曰:‘善哉!覘国乎?’”康有为《官制原理篇》:“古者只有聘问,只有主客之司,而今则竞争更炽,小则通商争利,大则覘国思啟,更为重大之司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一》:“覘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⒉谓窥伺帝位。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当是时,上密报 鲁公,则已有覘国之意矣。”
    • 12.
      边虞释义:⒈边衅,边患。 《宋书·颜竣传》:“寇负力玩胜,骄黠已甚,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南齐书·高帝纪下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絶长嫡,三称中兴,内难边虞,兵革世动。”唐 于邵《代高尚书陈情表》:“方将席卷,永息边虞,旋奉德音,遽令入奏。”⒉边隅,边疆。《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又怨>》:“征衣裁缝了,远寄边虞。”宋 王珪《赐韩绛御寒衣服诏》:“比将使指,出护边虞。”清 蒋业晋《北庭都护行》:“每惜游牧窥边虞,秋獮冬狩军政符。”
    • 13.
      隐消释义:无形中消失。艾芜《我的青年时代》八:“结果,事情的解决是依照当时 中国 的国情;是隐消了的,全没有引起一点风浪。”
    • 14.
      马可·波罗释义:⒈(1254—1324)意大利人,曾于1275年来中国,在元朝任职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他在东方的见闻⒉(1254?威尼斯或威尼斯属达尔马提亚 库尔佐拉马可·波罗1328,威尼斯) 威尼斯商人、旅行家。1271马可·波罗1295年从欧洲到亚洲旅行。出生在一个威尼斯商人家庭。曾和其父以及叔叔一起到中国旅行,他们经过丝绸之路,大约在1274年到达了忽必烈的皇宫。他们在中国居住了17年,马可·波罗还几次被蒙古皇帝派到遥远的国度去了解国情。他有可能还出任过扬州的官员(1282马可·波罗1287)。他们

国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咨文释义:⒈旧时指用于平行机关的公文。⒉指某些国家(如美国)元首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国事情况的报告:国情咨文。
    • 2.
      啃嫩族释义:啃嫩族——儿女赡养老人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出现老年人把后半生的希望完全放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公开其收入并按月上交赡养费,甚至在自己45-50岁时就拒绝工作养家,不顾儿女工作是否稳定,就提出开始养老等之类的事情,将这种情况的老人称为啃嫩族。
    • 3.
      国情释义: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适合国情。 熟悉国情。
    • 4.
      外交代表机关释义: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官方机构。一般有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其主要任务是代表本国与派驻国进行联系、交涉,保护本国及侨民的利益,了解派驻国情况,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等。外交代表机关所在地不可侵犯。
    • 5.
      异国释义:外国:异国情调。异国他乡。
    • 6.
      挟策释义:⒈亦作“挟筴”。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宋 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⒉胸怀计谋、建议。明 宋濂《<桂氏家乘>序》:“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李大钊《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⒊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唐 蒋防《霍小玉传》:“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
    • 7.
      桀傲释义:亦作“桀慠”。强横乖戾,不驯服。《宋书·颜竣传》:“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二表》:“况今西有贪毒之 羌,北有桀傲之虏,包藏凶计,窥伺中朝。”《明史·西域传一·哈密卫》:“当是时,阿黑麻 桀傲甚,自以地远中国,屡抗天子命。”清 方苞《先母行略》:“前母 姚 孺人遗女二,次姊少桀傲。”鲁迅《<华盖集>后记》:“记得革命以前,社会上自然还不如现在似的憎恶学生,学生也没有目下一般驯顺,单是态度,就显得桀傲。”
    • 8.
      番情释义:外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情。旧题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中:“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
    • 9.
      老内释义:与“老外”相对应,指在华居住,工作或学习时间较久,对中国文化和国情比较了解的外国友人。
    • 10.
      观国释义: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
    • 11.
      觇国释义:⒈观察国情。 《礼记·檀弓下》:“孔子 闻之曰:‘善哉!覘国乎?’”康有为《官制原理篇》:“古者只有聘问,只有主客之司,而今则竞争更炽,小则通商争利,大则覘国思啟,更为重大之司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一》:“覘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⒉谓窥伺帝位。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当是时,上密报 鲁公,则已有覘国之意矣。”
    • 12.
      边虞释义:⒈边衅,边患。 《宋书·颜竣传》:“寇负力玩胜,骄黠已甚,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南齐书·高帝纪下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絶长嫡,三称中兴,内难边虞,兵革世动。”唐 于邵《代高尚书陈情表》:“方将席卷,永息边虞,旋奉德音,遽令入奏。”⒉边隅,边疆。《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又怨>》:“征衣裁缝了,远寄边虞。”宋 王珪《赐韩绛御寒衣服诏》:“比将使指,出护边虞。”清 蒋业晋《北庭都护行》:“每惜游牧窥边虞,秋獮冬狩军政符。”
    • 13.
      隐消释义:无形中消失。艾芜《我的青年时代》八:“结果,事情的解决是依照当时 中国 的国情;是隐消了的,全没有引起一点风浪。”
    • 14.
      马可·波罗释义:⒈(1254—1324)意大利人,曾于1275年来中国,在元朝任职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他在东方的见闻⒉(1254?威尼斯或威尼斯属达尔马提亚 库尔佐拉马可·波罗1328,威尼斯) 威尼斯商人、旅行家。1271马可·波罗1295年从欧洲到亚洲旅行。出生在一个威尼斯商人家庭。曾和其父以及叔叔一起到中国旅行,他们经过丝绸之路,大约在1274年到达了忽必烈的皇宫。他们在中国居住了17年,马可·波罗还几次被蒙古皇帝派到遥远的国度去了解国情。他有可能还出任过扬州的官员(1282马可·波罗1287)。他们

国情造句

1.不考虑自己的国情,照搬外国的做法,削足适履,一定会失败。

2.对于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我们理应加强国情知识教育。

3.学习外国长处要考虑国情,生吞活剥地套用是不行的。

4.学习外国的经验,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不能抄袭别人的做法。

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国情人,曰为节日,共度七夕,天长地久。

6.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7.我们一定要根据国情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8.爱国名言是指名人能表示出爱国情怀的话,名言可以理解成名人说的有价值的话。

国情(guoq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国情是什么意思 国情读音 怎么读 国情,拼音是guó qíng,国情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国情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