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 [jí jī]
1.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例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年已及笄。
英[be old enough to marry; girl's coming of age;]
及笄 引证解释
⒈ 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引《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 庭芬 ﹞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 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国语词典
及笄 [jí jī]
⒈ 笄,发簪。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后世遂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引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〇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及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也不成,西也不就释义:谓多方谋划而事情总是办不成。《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淑珍 ﹞年已及笄,父母议亲,东也不成,西也不就。”
- 2.
侍巾栉释义:巾,手巾之类;栉,梳篦之类。古代以服侍夫君饮食起居为妻妾本分,故用作为人妻妾的谦词。语出《左传·僖公二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櫛,以固子也。”《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后人之观妾,亦犹妾之视前人也,復何面目,仰侍巾櫛。”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粗婢得封》:“杨 元配为 严夫人,殁后,以婢 郭氏 侍巾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梦》:“有小女及笄,可侍巾櫛。”
- 3.
凿穴释义:犹钻穴。《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年已及笄,父母议亲,东也不成,西也不就。每兴凿穴之私,常感伤春之病。”
- 4.
及事释义:⒈犹成事,谓做某事至于成功。 《公羊传·僖公元年》:“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 已亡矣。”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唐 韩愈《复志赋》:“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⒉犹及笄。宋 范仲淹《窦谏议录》:“﹝ 禹钧 ﹞祝付妻曰:‘养育此女,及事日,当求良匹嫁之。’”
- 5.
及笄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 6.
始笄释义:《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谓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束发,进入婚龄。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 诸生 罗愷 妻 孙氏,年始笄,遇兵乱,从姑避山中松下。”参见“及笄”。
- 7.
弱岁释义:男子弱冠之年,女子及笄之年。 亦泛指幼年,青少年。《晋书·姚泓载记论》:“景国 弱岁英奇,见方 孙策。”《北史·儒林传下·沉重》:“沉重 字 子厚,吴兴 武康 人也。性聪悟,弱岁而孤,居丧合礼。”唐 柳宗元《同刘二十八述旧言怀》诗:“弱岁游 玄圃,先容幸弃瑕。”孙汝听 注:“弱岁,谓弱冠也。”宋 司马光《送崔尉之官巢湖》诗:“弱岁家 淮 南,常爱风土美。”曾延年《阅历》诗:“弱岁甘嬉笑,心如浊水浑。”
- 8.
成人礼释义: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 9.
有家释义:⒈指家。 有,词头。《易·家人》:“闲有家,志未变也。”孔颖达 疏:“所以在初防闲其家者,家人志未变黷也。”⒉指卿大夫。有,词头。《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孔 传:“卿大夫称家。”⒊谓女子出嫁。《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宋 王明清《春娘传》:“妾闻‘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若即嫁一小民,布裙短衣,啜菽饮水,亦是人家媳妇。”明 朱鼎《玉镜台记·探姑》:“女 润玉,年方及笄,未遂有家。”
- 10.
未笄释义:旧指女子未成年。 明 文徵明《敕封承德郎陈君墓表》:“同邑 莫公 讳 淮 之女,生而愿谨,未笄归君。”《孟子·滕文公下》“臣东征,绥厥士女”清 焦循 正义::“虽未冠之士、未笄之女亦且绥之。”参见“及笄”。
- 11.
笄龄释义:犹笄年。明 宋濂《故茶陵谭氏墓志铭》:“盟言既订,童幼来归。祥禎之应日臻,温煦之福自至。逮及笄龄,益增遐识。”
- 12.
笄岁释义: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宋 柳永《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 13.
芳春释义:⒈春天。晋 陆机《长安有狭邪行》:“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唐 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诗:“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明 屠隆《綵毫记·夫妻玩赏》:“今日日朗风和,值芳春之淑景;沙明水碧,当 荆楚 之岁时。”《天雨花》第十四回:“碧桃绕槛开如锦,蜂声蝶影恋芳春。”⒉比喻妙龄、青春。《天雨花》第十一回:“既具冶容堪絶世,年当及笄正芳春。”
- 14.
蓄发释义:⒈留发。 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先邵武》:“一日过姻家,见侍女年且及笄,而尚未蓄髮。”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其中有抗捐、抗粮、抗租、饥民暴动等纯经济性的斗争,也有攻占城池、蓄发称王等反 清 起事。”⒉指僧尼留发还俗。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武亿》:“僧尼虽不解其説,然感其诚,皆蓄髮还俗。”陈衍《元诗纪事·溥光》:“﹝ 溥光 ﹞幼为头陀,号 雪菴和尚。文宗 詔蓄髮,授大学士。”
- 15.
金钗之年释义: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