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寇 [bū kòu]
1. 逃寇,流寇。
逋寇 引证解释
⒈ 逃寇,流寇。
引《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
《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
唐 韩愈 《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逋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同规释义:⒈谓取法相同。 《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 殷 盘;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薛综 注:“规,法也。”⒉谓统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知圣主允明,显授足下专征之任,凡诸逆节,多所诛讨,想力竞者一心,顺从者同规矣。”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⒊谓并驾,匹敌。规,通“轨”。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北齐书·陈元康传》:“扫平逋寇,廓清 荆楚,申 甫 之在隆 周,子房 之处盛 汉,旷世同规,殊年共美。
- 2.
挫屈释义:屈折,屈辱。 《南史·范泰传》:“百年逋寇,前贤挫屈者多矣。”宋 范仲淹《奏葛宗古》:“纵蒙朝廷宽贷,亦须降充近下班行,必然挫屈,更无勇战之气。”明 方孝孺《王进德传》:“慎交与,不挫屈於人而善事父兄。”
- 3.
斗粟释义:⒈一斗之粟。 指少量的粮食。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明 张居正《答广中督抚书》:“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积年逋寇,皆束手归降。”⒉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 刘恒 之弟 淮南厉王 刘长 谋反失败,被押解去 蜀郡 严道县,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晋书·王沉等传论》:“‘斗粟’兴謡,‘踰里’成咏。”《新唐书·吴兢传》:
- 4.
显命释义:对上天旨意或天子诏命的美称。语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三辞,从命,曰:‘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孔子家语·弟子行》:“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三国 魏 曹植《庆文帝受禅表》:“陛下以明圣之德,受天显命,良辰即祚,以临天下。”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上》:“孙安国 亦谓 皓 罪为逋寇,虐过 辛 癸,梟首素旗,不足谢寃魂,而优以显命仍加宠锡,非伐罪弔民之义。”
- 5.
盗环释义:汉文帝 时有人盗 高庙 座前玉环,捕得,文帝 怒,下廷尉治。廷尉 张释之 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后以“盗环”指犯上反叛。宋 陆游《贺周丞相启》:“靖康 丧乱而遗 平城 之忧,绍兴 权宜而蒙 渭桥 之耻,高庙 有盗环之逋寇,乾陵 有斧栢之逆儔。”
- 6.
逋寇释义:逃寇,流寇。 《晋书·陶璜传》:“夷帅 范熊 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宋书·自序传·沉田子》:“积纪逋寇,旦夕夷殄。”隋文帝《赐高丽王汤玺书》:“歷代逋寇,一朝清荡。”唐 韩愈《送张侍郎》诗:“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洪文襄公》:“公自 顺治 元年入关,为内院大学士。次年即出驻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