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绩 [kǎo jì]
1. 考核工作成绩。
英[check achievement;]
考绩 引证解释
⒈ 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
引《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考绩入于岁成,论功书之年表。”
《明史·陆崑传》:“言官考绩,宜以章疏多寡及当否为殿最。”
⒉ 指考绩的记录。
引宋 王溥 《唐会要·考上》:“武德 二年二月,上亲閲羣臣考绩,以 李纲、孙伏伽 为上第。”
⒊ 考核成绩。
引茅盾 《八十自述》诗:“课儿攻书史,岁终勤考绩。”
国语词典
考绩 [kǎo jì]
⒈ 以一年为期,就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考评其成绩。
近考成
考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圣释义:⒈指传说中的 黄帝、方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方明 为御,昌寓 驂乘,张若、謵朋 前马,昆閽、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北周 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清 张尚瑗《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⒉指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
- 2.
三削释义: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
- 3.
三考释义:⒈古代官吏考绩之制。 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 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 尧 舜 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唐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宋 苏轼《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 诚之 为太淹缓,安用也。”⒉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
- 4.
三考吏释义:具有三考资格的吏员。 明 代吏员三年一考绩,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可以授官。《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凡有钱能干的,便到京中买个三考吏名色,钻谋好地方去做佐贰官出来,俗名唤做‘飞过海’。”
- 5.
上考释义:谓官吏考绩列为上等。
- 6.
下考释义:⒈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北史·杜铨传》:“﹝ 正玄 ﹞ 隋 开皇 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僕射 杨素,怒曰:‘周 孔 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宋 张栻《斜川日雪观所赋》诗:“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忧。”⒉考察臣下。《韩非子·扬权》:“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陈奇猷 集释:“常,谓常例。此谓臣下为事有不当者,而法令又无其文,则以常例考之。”
- 7.
九考释义:谓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闥,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裴松之 注:“《尚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则二十七年。”
- 8.
书课释义:⒈书载官吏考绩。⒉指修习的课业。
- 9.
二十四考中书令释义: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 10.
六代释义:⒈指 黄帝、唐、虞、夏、殷、周。《晋书·乐志上》:“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昔 黄帝 作《云门》,尧 作《咸池》,舜 作《大韶》,禹 作《大夏》,殷 作《大濩》,周 作《大武》,所谓因前王之礼,设俯仰之容,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南朝 梁 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乐,宫判始辨。”章炳麟《文学说例》:“虽然,六代之乐,今尽崩阤。”⒉指 唐、虞、夏、殷、周、汉。《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胡三省 注:“六代,唐、虞、夏、商、周、汉。”⒊
- 11.
包匦释义:⒈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汉 扬雄《十二州箴·荆州牧箴》:“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⒉贡物的代称。晋 左思《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明 归有光《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清 王韬《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 12.
句检释义:考察。 唐 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的名目。其十七为“句检之最”。《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异 句检簿籍,又精於 巽,卒获其用。”
- 13.
奏最释义:考绩列为优等,以此向朝廷上报。
- 14.
奏课释义:⒈把对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 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为 义兴 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唐 韩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明 方孝孺《祭叶夷仲主事文》:“入宰畿县,奏课最优。”⒉把计簿、户籍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岐 俗质厚,彦光 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胡三省 注:“奏课,奏计帐及输籍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技艺》:“天章阁待制 许元 为 江 淮 发运使,奏课於京师。”
- 15.
官计释义:对官吏的考绩。《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八曰官计,以弊邦治。”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官计,谓三年则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
- 16.
宪籍释义:历书与考绩的簿籍。
- 17.
年劳释义:任职的年数和劳绩。 官吏考绩擢升的标准之一。《北齐书·文襄帝纪》:“魏 自 崔亮 以后,选人常以年劳为制,文襄 乃釐改前式,銓擢唯在得人。”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公卿子弟,襁褓得官,未尝从事,而锡命与年劳者等,何以示劝!”明 宋濂《修慎斋记》:“杞(叶杞)亦念父不置,越数月,适年劳及考,急謁告东归,诸弟闻之,驩迎三十里外。”章炳麟《代议然否论》:“夫年劳可质验,而怀材不可豫知,其魄兆独在言词捷给而已。”
- 18.
徵象释义:⒈验证。 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序》:“臣闻善谈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绩於今。”唐 罗隐《谗书·解武丁梦》:“商 之道削也,武丁 嗣之,且惧祖宗所传圮坏於我……乃用假梦徵象,以活 商 命。”⒉征候;迹象。老舍《骆驼祥子》十九:“收生婆来到,告诉她还不到时候,并且说了些要临盆时的征象。”邹韬奋《抗战以来》七:“这实在是 中国 目前政治上最重要的征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两个战场》:“直到现在为止,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军队进攻的事件还未停止,并且看不出任何准备停止的征象。”
- 19.
恤恤释义:⒈忧虑貌。《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 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杜预 注:“恤恤,忧患。”唐 韩愈《上宰相书》:“恤恤乎飢不得食,寒不得衣。”清 钱谦益《贺祥符李明府三年考绩序》:“视民间之钱穀,如身之有膏液,如家之有貲产,恤恤乎其不忍朘而剥之也。”⒉忧伤貌。《明史·刑法志二》:“是詔也,卹卹乎有哀痛之思焉。”
- 20.
最吏释义:考绩优秀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