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南乐 南乐的意思
nányuè

南乐

简体南乐
繁体南樂
拼音nán yuè
注音ㄋㄢˊ ㄩㄝ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nán nā,(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组词】: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2) 姓。 ◎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lè yuè yào lào,(1) 地名用字。【例句】: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基本含义

指南方的音乐,也用来形容南方的音乐欢快动听。

南乐的意思

南乐 [nán yuè]

1. 指《诗经》中的二《南》(《周南》《召南》)。

3. 即福建南曲。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南乐 引证解释

⒈ 指《诗经》中的二《南》(《周南》《召南》)。参阅 朱自清 《经典常谈·诗经》。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二》:“夫诸儒既不敢主二《南》以为‘南’,而《诗》及《左氏》虽皆明载南乐,絶不知其节奏为何音何类,其赞颂为何世何主……苟是‘南’也,而非二南之‘南’,则《六经》、夫子,凡其所谓‘南’者,果何所指耶!”

⒉ 即 福建 南曲。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流行于 福建省 闽南 方言地区、 台湾省 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国语词典

南乐 [nán yuè]

⒈ 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的民间音乐。参见「南管」条。

⒉ 县名。位于大陆地区河北省大名县南,卫河西北岸。


南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舞释义: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
    • 2.
      三魏释义:⒈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⒉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 3.
      南籥释义:乐舞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杜预 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皆 文王 之乐。”杨伯峻 注:“籥音乐,形似笛之乐器……舞南籥,盖奏南乐以配籥舞。”汉 马融《长笛赋》:“上拟法于《韶箾》、《南籥》,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唐 柳宗元《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农事载盛于耨芟,儒风重兴于俎豆。足使 季札 观 鲁,更陈《南籥》之仪。”清 周亮工《高二澄甫将别予游闽得五十韵送之》:“琅
    • 4.
      南音释义:⒈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格律严谨,用扬琴、椰胡、三弦、洞箫、琵琶等伴奏。 ⒉流行于福建的古典音乐,格调高雅,旋律优美。也叫南管、南乐。
    • 5.
      塞上释义: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 长城 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唐 杜甫《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宋 曾巩《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 鴟饱正飞扬。”明 沉德符《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无人谈及,并不晓塞上有此渠可漕矣。”清 龚自珍《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霣少微星。”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陕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乐》:“随着歌声过 黄河,塞上要唱江南
南乐是什么意思 南乐读音 怎么读 南乐,拼音是nán yuè,南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南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