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热 [fán rè]
1. 闷热,使人烦躁。
烦热 引证解释
⒈ 闷热,使人烦躁。
引唐 杜甫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寧君躯。”
王统照 《号声》:“多么烦热的夏天,幸亏还是傍晚的时候。”
国语词典
烦热 [fán rè]
⒈ 烦闷躁热。
引唐·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诗:「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木南又觉的身上烦热,忙脱去一件衣服。」
烦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烦释义:胸中烦躁。《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帝将立 曹淑妃 为后,淑妃 谓 王德妃 曰:‘吾素病中烦,倦於接对,妹代我为之。’”胡三省 注:“中烦,谓胸中烦热。”
- 2.
伊郁释义:⒈忧愤郁结。《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感乎溽暑之伊鬱,而虑性命之所平。”李善 注:“伊鬱,烦热貌。”吕向 注:“溽暑伊鬱,气不通也……伊鬱,不通而忧乎。”唐 马总《意林·正论》:“见信之臣,囊括守禄;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伊鬱于下。”宋 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书》之二:“僕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鬱,正赖此耳。”《明史·王德完传》:“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伊鬱致疾,阽危弗自保。”⒉聚而不散貌。金 党怀英《雪中》诗之三:“湿薪烧枯棘,距刺相拏撑。浓烟久
- 3.
嚣袢释义:喧嚣烦热。
- 4.
子嗽释义: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干咳、烦热的病证。
- 5.
疢如疾首释义:烦热得如患有头痛之疾。 比喻忧伤到极点。《诗·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擣。假寐永歎,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曹操 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宋书·王弘传》:“伏念惟憂,疢如疾首,不知何理可以自安。”
- 6.
白蜜膏释义:是药名,主治久新咳嗽上气,心胸烦热,唾脓血。
- 7.
虚烦释义:⒈空虚烦躁。⒉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 8.
虚热释义:中医学名词。指体虚发热的病症,由阴液损耗或阴盛格阳引起。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
- 9.
赤风释义:⒈天赤而有大风,古代以为兵灾之兆。《太平御览》卷八七六引《春秋潜潭巴》:“天赤有大风,发屋折木,兵大起,行千里。”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张天锡》:“十一年,有赤风昏闇。至十三年,苻坚 灭之。”唐 王昌龄《失题》诗:“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⒉南风。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二章:“赫赫烈烈,嘻嘻出出,朱霞降天,赤风烦热者,其火焚之炎炎耶!”⒊中医名词。指火气或热邪。《素问·本病论》:“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寒胜復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
- 10.
龟胶释义:龟胶具有滋阴、补血,止血的功效,用于主治阴虚血亏、劳热骨蒸、吐血、衄血、烦热惊悸、肾虚腰痛、脚膝痿弱、崩漏、带下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