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模棱 模棱的意思
léng

模棱

简体模棱
繁体
拼音mó léng
注音ㄇㄛˊ ㄌ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ó mú,(1) 法式,规范,标准。【组词】:模范。模式。楷模。模型。模本。模压。(2) 仿效。【例句】:模仿(亦作“摹仿”)。模拟(亦作“摹拟”)。模写。(3) 特指“模范”。【组词】:劳模。英模。(1) 〔模样〕➊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➋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➌描摹。(2) 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组词】:模子。模板。模具。

léng lēng líng,(1)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组词】:棱角。瓦棱。棱椎(多面体的一种)。三棱镜。模棱两可。(2) 神灵之威,威势。【组词】:威棱。 ◎ 〔不棱登〕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含厌恶意,如“傻棱棱棱”。 ◎ 〔穆棱〕地名,在中国黑龙江省。

基本含义

指言辞含糊不清,模糊不明,不明确的意思。

模棱的意思

模棱 [mó léng]

1. 态度、意见等不明朗;不加可否。

模棱两可。

[ambiguous; equivocal;]

模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模棱”。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见“模稜”。

宋 陆游 《老健》诗:“不怪模稜嗤了了,但惊紾臂劝徐徐。”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若首鼠模稜,负恩不报,汗颜人世者,非夫矣。”
《水浒传》第二回:“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
茅盾 《昙》二:“兰女士 的头动了一下,那态度是模棱得很,表示不出‘然’或‘否’。”


国语词典

模棱 [mó léng]

⒈ 比喻态度、意见或语言含糊不定。参见「摸棱两可」条。


模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阴不阳释义: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 2.
      两可释义:⒈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者都可以:模棱两可。 这种会议参加不参加两可。⒉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两者都可能:行不行还在两可哪!
    • 3.
      依违释义:依从或违背,指模棱、犹豫:依违两可。依违不决。
    • 4.
      便文释义:完全依照法令条文而不加更动。《汉书·赵充国传》:“充国 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便文自营以为智,模棱不决以为能。”
    • 5.
      分猷释义:犹分谋,分管。 明 高攀龙 《崇正学辟异说疏》:“本朝持衡国事者,无决断之勇;分猷庶职者,有模棱之风。”
    • 6.
      含糊不清释义:躲躲闪闪,在主张方面缺乏明确的表态;模棱两可,暧昧。
    • 7.
      含糊其词释义: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 8.
      排中律释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指在肯定、否定之间必须择其一,不能两不可。也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上,对同一问题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非此即彼,不能都否定。如在“甲是乙”和“甲不是乙”这两个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没有第三种可能。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 9.
      摸棱两可释义: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亦作模棱两可。
    • 10.
      模凌两可释义:“模凌两可”为“模棱两可”的误用,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形容对事情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 11.
      模棱释义:(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模棱两可。
    • 12.
      模棱两可释义: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 模棱(léng):含糊,不明确,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 13.
      模棱两端释义: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同“模棱两可”。
    • 14.
      类是而非释义:类:类似;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貌似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也指是非不分明,模棱两可。
    • 15.
      虚矫释义:虚伪做作。《南史·梁纪下·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及 武帝 崩,祕丧逾年,乃发凶问,方刻檀为像,置于 百福殿 内,事之甚谨。朝夕进蔬食,动静必启闻,迹其虚矫如此。”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至於 魏 晋 已下,则伪繆雷同。”郭沫若《谢陈代新》:“不要让感情跑到了理智的前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一切的虚矫、武断、偷巧、模棱、诡辩、谩骂,都不是办法。”
    • 16.
      诡辩术释义: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的推理;对原则的错误运用,特指对法律道德原则的错误运用。
    • 17.
      违顺释义:⒈犹依违。 指模棱、犹豫。《宋书·裴方明传》:“往年 氐 竖 杨难当 造为叛乱,俛首者众。其长史 杨万寿、建节将军 姚宪,情不违顺,屡进矢言。”宋 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 江海之士,违世絶俗乃其常耳。顾以别为难者,岂酣於富贵而习於违顺也耶?由是观之,以别为难,非士之正也。”⒉违背与顺从。宋 陈师道《上曾枢密书》:“夫事有曲直,人有违顺。”
    • 18.
      逻辑错误释义:违反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违反同一律而产生的偷换概念,违反矛盾律而产生的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而产生的模棱两可。逻辑错误可以是无意造成的,也可以是故意制造的。
    • 19.
      阈限释义:阈限一词源自拉丁文“limen”,指“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

模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阴不阳释义: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 2.
      两可释义:⒈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者都可以:模棱两可。 这种会议参加不参加两可。⒉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两者都可能:行不行还在两可哪!
    • 3.
      依违释义:依从或违背,指模棱、犹豫:依违两可。依违不决。
    • 4.
      便文释义:完全依照法令条文而不加更动。《汉书·赵充国传》:“充国 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便文自营以为智,模棱不决以为能。”
    • 5.
      分猷释义:犹分谋,分管。 明 高攀龙 《崇正学辟异说疏》:“本朝持衡国事者,无决断之勇;分猷庶职者,有模棱之风。”
    • 6.
      含糊不清释义:躲躲闪闪,在主张方面缺乏明确的表态;模棱两可,暧昧。
    • 7.
      含糊其词释义: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 8.
      排中律释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指在肯定、否定之间必须择其一,不能两不可。也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上,对同一问题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非此即彼,不能都否定。如在“甲是乙”和“甲不是乙”这两个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没有第三种可能。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 9.
      摸棱两可释义: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亦作模棱两可。
    • 10.
      模凌两可释义:“模凌两可”为“模棱两可”的误用,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形容对事情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 11.
      模棱释义:(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模棱两可。
    • 12.
      模棱两可释义: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 模棱(léng):含糊,不明确,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 13.
      模棱两端释义: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同“模棱两可”。
    • 14.
      类是而非释义:类:类似;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貌似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也指是非不分明,模棱两可。
    • 15.
      虚矫释义:虚伪做作。《南史·梁纪下·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及 武帝 崩,祕丧逾年,乃发凶问,方刻檀为像,置于 百福殿 内,事之甚谨。朝夕进蔬食,动静必启闻,迹其虚矫如此。”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至於 魏 晋 已下,则伪繆雷同。”郭沫若《谢陈代新》:“不要让感情跑到了理智的前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一切的虚矫、武断、偷巧、模棱、诡辩、谩骂,都不是办法。”
    • 16.
      诡辩术释义: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的推理;对原则的错误运用,特指对法律道德原则的错误运用。
    • 17.
      违顺释义:⒈犹依违。 指模棱、犹豫。《宋书·裴方明传》:“往年 氐 竖 杨难当 造为叛乱,俛首者众。其长史 杨万寿、建节将军 姚宪,情不违顺,屡进矢言。”宋 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 江海之士,违世絶俗乃其常耳。顾以别为难者,岂酣於富贵而习於违顺也耶?由是观之,以别为难,非士之正也。”⒉违背与顺从。宋 陈师道《上曾枢密书》:“夫事有曲直,人有违顺。”
    • 18.
      逻辑错误释义:违反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违反同一律而产生的偷换概念,违反矛盾律而产生的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而产生的模棱两可。逻辑错误可以是无意造成的,也可以是故意制造的。
    • 19.
      阈限释义:阈限一词源自拉丁文“limen”,指“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

模棱造句

1.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模棱两可的余地。

2.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共青团员都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3.文章的主题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4.无论我说什么,老板都说好,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5.请别怪我模棱两可,因为两边我都得罪不起啊!

6.对这个问题每人都必须表示意见,不能模棱两可,拖延时间。

7.他们模棱两可的表态对市场没有任何好处。

8.你说话模棱两可,我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意愿。

9.为什么神圣的作者允许自己做模棱两可的比喻?

10.这个是非题有模棱两可之嫌,难怪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11.我来说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你叫什么?

12.常规的思考者喜欢清晰简明,他们讨厌模棱两可。

13.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态度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14.他害怕事情一旦变化,他将有不测大祸,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15.他对我的态度有点模棱

16.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接受。

17.对待原则问题要严肃认真,不苟且,不模棱两可。

18.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19.这是条模棱两可的意见。

20.凡是模棱两可的问题都要向同学或老师问清楚。

模棱(mol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模棱是什么意思 模棱读音 怎么读 模棱,拼音是mó léng,模棱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模棱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