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音 [qī yīn]
1. 古乐理以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为七音。
3. 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
七音 引证解释
⒈ 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音。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陆德明 释文:“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
⒉ 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参阅《通志·七音略》。
引《通志·总序》:“天籟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
明 宋濂 《<洪武正韵>序》:“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
国语词典
七音 [qī yīn]
⒈ 声韵学上指唇、舌、牙、齿、喉、及半舌、半齿的七种发音。
⒉ 音乐上的七声。参见「七声」条。
七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均释义:古代以七音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为宫音,以律为宫所建立的七种音阶,称为“七均”。
- 2.
七音释义:⒈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音。《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陆德明 释文:“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⒉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通志·总序》:“天籟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明 宋濂《<洪武正韵>序》:“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参阅《通志·七音略》。
- 3.
二变释义:指七音的变宫、变徵。
- 4.
二声释义:七音中的变宫、变徵。
- 5.
五调释义:指古乐中平、清、瑟、楚、侧五调。 《魏书·乐志》:“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採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隋书·音乐志中》:“《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
- 6.
俳句释义:也叫发句。 日本诗体的一种。一般由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名十七音诗。俳句原为俳谐连歌的首句,17世纪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提倡后始成一种诗体。
- 7.
半舌音释义: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尖中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来(。)母。
- 8.
变宫释义: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七音级,比“宫”低半音。
- 9.
和歌释义:⒈亦作“和哥”。 日本的一种诗歌体。原有长歌和短歌之分,短歌附在长歌后面。后短歌单独发展,并取代长歌。长歌句数不限,五音句和七音句交替使用,再以七音句结尾。短歌每首五句,共三十一音,音节排列为五七五七七。现日本诗人所写和歌多为短歌。⒉亦作“和哥”。应和他人之歌声而歌唱。⒊指多人应和而重复吟唱的一节歌曲。⒋指酬和的诗歌。
- 10.
喉音释义:⒈语音学名词。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可依发音方法不同而分为两种:喉塞音和喉擦音。⒉古音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 11.
四物释义:四方出产的物品。 《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孔颖达 疏:“乐之所用,八音之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物非一处能备,故杂用四方之物以成器。”
- 12.
摄音释义:音韵学名词。以一字音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与此字归为一类,称摄音或摄。分摄之法,肇端于 宋 司马光《切韵指掌图》所分之二十图及 宋 郑樵《通志·七音略》、《韵镜》之四十三图,但无摄音之名,每类亦无标目之字。
- 13.
旋宫释义:我国古代以十二律配七音,每律均可作为宫音,旋相为宫,故称。 自 秦 而后,旋宫声废。
- 14.
牙音释义:汉语音韵学上“七音”之一。即舌根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见、溪、群、疑四母。
- 15.
管子释义:⒈子(zǐ)。即管仲。⒉子(zǐ)。书名。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撰。实为后人采拾管仲言行,附以他书汇集而成。共存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⒊子(zi)。圆而细长中间空的东西:水管子。⒋子(zi)。古代乐器。即觱篥。簧管乐器。管身木制,七音孔,上插苇哨,有单管或双管并吹两种。发音高亢浑厚。常用于吹打乐及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