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蒸 [yán zhēng]
1. 亦作“炎烝”。
2. 暑热熏蒸。
4. 指炎热地区。
炎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炎烝”。
⒉ 暑热熏蒸。
引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五月炎烝气,三时刻漏长。”
唐 杜甫 《热》诗之三:“歘翕炎蒸景,飘颻征戍人。”
宋 柳永 《玉山枕》词:“当是时, 河朔 飞觴,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六月炎蒸驱万马,二 崤 风雨断千山。”
⒊ 指炎热地区。
引明 吴承恩 《赠冯南淮比部谪茂名》诗:“昨日尚书郎,今日投炎蒸。”
炎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2.
毕景释义:⒈日影已尽。 指入暮。晋 王嘉《拾遗记·前汉下》:“﹝ 昭帝 ﹞乃命以文梓为船……随风轻漾,毕景忘归,乃至通夜。”齐治平 注:“毕景,日影已尽,谓日暮也。”唐 杜甫《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仇兆鳌 注:“毕景,谓尽一日之影。”清 黄景仁《泥涂叹》诗:“毕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⒉比喻人之暮年。唐 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髮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仇兆鳌 注:“四句衰老之叹。”⒊竟日;整天。《南史·殷臻传》:“﹝ 臻 ﹞幼有名行,袁粲、储
- 3.
炎烝释义:见“炎蒸”。
- 4.
老僧释义:⒈年老的和尚。唐 韩愈《与孟简尚书书》:“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宋 陆游《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清 郑燮《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⒉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 5.
走集释义:⒈边界要塞;交通要冲。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杜预 注:“走集,边竟之垒壁。”唐 王翰《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不惮炎蒸苦,亲尝走集赊。”宋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跋》:“洛阳 处天下之中,挟 殽 澠 之阻,当 秦 瀧 之襟喉,而 赵 魏 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⒉聚集。明 汤显祖《答沉湛源》:“冠履走集,贤声易翔。”清 褚人穫《坚瓠四集·扬州》:“隋 唐 以后之 扬州,秦 汉 以前之 邯郸,皆大贾走集,笙歌粉黛繁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