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 [bīng yì]
1. 指当兵的义务。
例服兵役。
英[ military service; ]
2. 指战争。
例兵役连年。
英[ war; ]
兵役 引证解释
⒈ 当兵服役;当兵的义务。
引《尉缭子·战威》:“乡里相劝,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之所励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后世兵出召募,而兵役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的光荣义务。”
⒉ 指战事。
引《后汉书·质帝纪》:“兵役连年,死亡流离。”
宋 叶适 《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其在 袁州,开禧 兵役猝起。”
国语词典
兵役 [bīng yì]
⒈ 战事。
引《后汉书·卷六·孝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朕甚愍焉。」
⒉ 对国家服任一定期限的军事任务,称为「兵役」。为宪法赋予人民应尽的义务。
兵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科释义: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 2.
三五门释义:晋 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 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 3.
上等兵释义:⒈士兵军衔的一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兵役制士兵的衔级分上等兵和列兵两级。⒉被授予上等兵军衔的军人。
- 4.
义务兵释义:根据义务兵役制的规定被征集入伍,在军队中按规定期限服役或超期服役的士兵。
- 5.
义务兵役制释义: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包括服现役和服预备役。
- 6.
义务释义:⒈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⒉道德上应尽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帮助学习差的同学。⒊属性词。不要报酬的:义务劳动。义务演出。
- 7.
买闲释义:⒈见“买閒”。⒉亦作“买闲”。为免去兵役或徭役而交付的钱。⒊谓出钱免去兵役或徭役而求得安闲。
- 8.
于役释义:行役。 谓因兵役、劳役或公务奔走在外。
- 9.
亡叛释义:叛逃。 《后汉书·隗嚣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亡叛,而后归,輒復位号,不诛也。”《北齐书·杜弼传》:“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徵召兵役,涂多亡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 王世充 ﹞乃峻其法,一人亡叛,举家无少长就戮,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而免之。”
- 10.
免役释义:免除某种规定的服役,如兵役、劳役。
- 11.
兵役制释义:见兵役法。
- 12.
兵役法释义: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服兵役的法律制度。中国第一部兵役法是1955年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的。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 13.
兵役释义:公民依照国家兵役制度履行的军事义务。 分现役和预备役。
- 14.
再籍释义:再次登记兵役,引申为再次发兵。
- 15.
军制释义:军事上的法制,如组织、编制、兵役、装备、训练等。
- 16.
军城释义:唐 代设兵戍守的城镇。 唐 白居易《浔阳宴别》诗:“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间。”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李琢 后镇是邦,用法太酷,军城远出,而属南蛮,六七年间,劳动兵役。”
- 17.
军身释义:⒈指服兵役的人。 《宋书·萧思话传》:“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⒉应服的兵役。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大人,这军身元是俺家的,多亏这贴户替当了二十年。”
- 18.
冷铺释义:古时供往来传递文书的驿卒或地方兵役歇宿的地方,因大都设在冷僻之处,故称。 又乞丐的住所亦称“冷铺”。
- 19.
出丁释义:抽出成年男子服劳役或兵役。 《梁书·昭明太子传》:“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宋史·张齐贤传》:“李氏 据有 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 20.
分役释义:指承担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