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 [wén cái]
1. 写作才能。
英[literary talent; aptitude for writing;]
文才 引证解释
⒈ 文章或文学的写作才能。
引《后汉书·应劭传》:“﹝ 应劭 ﹞弟子 瑒 璩,并以文才称。”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嘆 虞翻 骨相屯。”
《红楼梦》第一〇六回:“只是姑爷长得很好,为人又和平……还听见説,文才也好。”
鲁迅 《花边文学·漫骂》:“有钱不能就有文才,比‘儿女成行’并不一定明白儿童的性质更明白。”
国语词典
文才 [wén cái]
⒈ 文学写作的才能。
引《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弟子玚、璩,并以文才称。」
反武艺
文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步之才释义:指敏捷的文才。 见〖煮豆燃萁〗。
- 2.
东马严徐释义:东方朔、司马相如、严助、徐乐 的并称。四人均以文才见重于 汉武帝,因而得任较高的官职。后因以指受到重用的文人才士。
- 3.
二十四友释义:指 晋惠帝 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 贾谧 之门的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左思、潘岳 等二十四人。
- 4.
五色肠释义:喻文才。
- 5.
凤穴释义:凤凰的居处。 比喻文才荟萃的地方。
- 6.
十才子释义:同时以文才著称的十人。(1)唐 大历 间 卢纶 等十人。
- 7.
半豹释义:典出《晋书·殷仲文传》:“仲文 善属文,为世所重,谢灵运 尝云:‘若 殷仲文 读书半 袁豹,则文才不减 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一说这是 傅亮 的话。见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8.
双笔释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汉官仪》:“尚书令僕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旧唐书·李峤传》:“﹝ 李嶠 ﹞为儿童时,梦有神人遗之双笔,自是渐有学业。”后以“双笔”为颂人出任官职或文才出众之词。
- 9.
同议释义:⒈一同商议。《宋史·职官志一》:“开宝 六年,始詔 居正、餘庆 於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儒林外史》第二回:“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⒉特指中人,为双方介绍、作证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立婚约 金声。同议友人 张安国 李文才。”
- 10.
吐凤释义:《西京杂记》卷二:“雄(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后因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唐 王勃《乾元殿颂》序:“词庭吐凤,翫鸟跡於春黌;书帐翻萤,閲虫文於夏阁。”《旧唐书·文苑传序》:“门罗吐凤之才,人擅握蛇之价。”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一》:“次仲 和答云:‘……二赋人间真吐凤,五年溪上不警鸥。’”清 钱谦益《和遵王述怀感德四十韵》:“怀龙温昔梦,吐凤理新编。”亦作“吐白凤”。唐 白居易《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 11.
吻翰释义:指口辩与文才。
- 12.
咨呈释义:⒈具文呈报。《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近年以来,行省六部诸衙门,应处决而不处决,往往作疑咨呈都省,以致文繁事弊。”⒉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牘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至于省里……隶属倒也不隶属,不过我们宁肯客气些,送省里的公事怕要用个呈文才合式,你看呢?极不堪也该搅个咨呈。”
- 13.
善文能武释义: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 14.
坡仙释义:宋 苏轼 号 东坡居士,文才盖世,仰慕者称之为“坡仙”。
- 15.
埽眉才子释义:旧指有文才的女子。因女子画眉,故名。
- 16.
大肆厥辞释义:大肆:毫无顾忌。 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 17.
天上麒麟释义:称赞他人之子有文才。
- 18.
夺锦之才释义: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 19.
女校书释义:⒈唐 成都 名妓 薛涛 有文才,时人呼为女校书。唐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后世因以称妓女而能文者。清 全祖望《钱尚书牧斋手迹跋》:“黄忠烈公 见诸弟子有与女校书诗者,輒戒之。”⒉喻女才子。明 汤显祖《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 女 班姬 女校书。”明 商景兰《赠闺塾师黄媛介》诗:“才华直接 班姬 后,风雅平欺 左氏 餘……今朝把臂怜同调,始信当年女校书。”
- 20.
少文释义:缺少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