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zhèng shì táng]
1.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政事堂 引证解释
⒈ 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引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太祖 登 正阳门,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政事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省释义:⒈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迁侍中,与侍中 沉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⒉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唐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
- 2.
中书堂释义:中书省的政事堂。唐 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仇兆鳌 注:“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 光宅 元年,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宋 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 3.
堂印释义:⒈宰相居政事堂所用的官印。 唐 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暂辞堂印执兵权,尽管诸公破贼年。”唐 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诗:“还携堂印向 并州,将相兼权是 武侯。”参见“堂老”。⒉骰子掷双重四称为堂印。唐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饮酒家谓重四为堂印。”清 郝懿行《证俗文·赌博》:“堂印者重四,四者緋也。”
- 4.
堂厨释义:政事堂的公膳房。
- 5.
堂案释义:唐 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
- 6.
堂老释义:⒈唐宰相治事之所为政事堂,亦称中书堂,故宰相彼此尊称为堂老。⒉谓母亲。见清翟灏《通俗编·称谓》。
- 7.
堂食释义:⒈唐时政事堂的公膳。 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⒉泛指公署膳食。
- 8.
堂餐释义:唐 时政事堂的公膳。 《新唐书·张镒传》:“明年,以 两河 用兵,詔省薄御膳及皇太子食物,鎰 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稟奉三分一,以助用度。”清 昭槤《啸亭续录·定数》:“《太平广记》载:唐 张文瓘 居中书数年,未能食一堂餐,以为命蹇。”参见参见“堂食”。
- 9.
堂饭释义:宰相政事堂的公膳。
- 10.
堂馔释义:唐 时政事堂的公膳。
- 11.
堂除释义:⒈堂下的台阶。⒉宋制,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堂除”。
- 12.
干堂释义:亦称“参堂”。宋 官员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经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谓之“干堂”。
- 13.
押班释义: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 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 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新唐书·百官志三》:“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於两观,监察御史二人押班,侍御史顓举不如法者。”唐 李洞《题刘相公光德里新构茅亭》诗:“野色迷亭晓,龙墀待押班。”《宋史·吕端传》:“﹝ 端 ﹞虑与 寇準 同列,先居相位,恐 準 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 从之。”《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 奏道:‘臣前入试春闈,被 杨太师 批落,高太尉 赶逐,今日见二人押班,
- 14.
政事堂释义: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太祖 登 正阳门,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 15.
枢机房释义:唐朝政事堂移中书门下以后所设五房之一。
- 16.
都坐释义:⒈亦作“都座”。政事堂。魏 晋 时大臣商议政事的地方。《晋书·孔愉传》:“王导 闻而非之,於都坐谓 愉 曰:‘君言姦吏擅威,暴人肆虐,为患是谁?’”《北史·文苑传·樊逊》:“祕书监 尉瑾 移尚书都坐,凡所得别本三千餘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闕。”《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宗爱 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於都坐。”胡三省 注:“魏 有都坐大官。魏 之都坐,犹 唐 之朝堂也。或曰都坐尚书。都坐即 唐 之政事堂。”⒉借指尚书令等大官。《北齐书·胡长仁传》:“长仁 累迁右僕射及尚书令……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