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 [cán nóng]
1. 以养蚕为业的人。
英[sericulturist;]
蚕农 引证解释
⒈ 蚕事和农事。
引《南齐书·王敬则传》:“伏寻 三吴 内地,国之关辅,百度所资。民庶彫流,日有困殆,蚕农罕获,飢寒尤甚。”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迴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蚕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出丁释义:抽出成年男子服劳役或兵役。 《梁书·昭明太子传》:“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宋史·张齐贤传》:“李氏 据有 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 2.
蚕花释义:⒈指蚁蚕。清 沉公练《广蚕桑说辑补》卷下:“子之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⒉方言。指蚕茧。《中国歌谣资料·官员专欺湖州人》:“百姓养蚕日夜做,蚕花收成七八分。”⒊养蚕期间,蚕农为讨吉利,称一般野花为蚕花。茅盾《春蚕》二:“四大娘 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⒋蚕忙季节上市的一种小虾。明 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 以四月为蚕月……又有小虾,亦以蚕时出市,民谓之蚕花,蚕熟则絶无矣。”
- 3.
野次释义:⒈野外止宿之处。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若必当移避,缮治 金墉城 西宫,及 孟津 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是夕,帝宿於野次。”《明史·刘士元传》:“野次无杖,取生柳榦痛笞之四十。”⒉止宿于野外。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富商野次,宿秉停菑。”《新唐书·李光弼传》:“是日,思明 果召 日越 曰:‘光弼 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下》:“西平 曰:‘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
- 4.
鲜茧释义:指从蚕农收购的、未经过烘干的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