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檐 [zhòng yán]
1. 亦作“重檐”。亦作“重櫩”。
3. 两层屋檐。
重檐 引证解释
⒈ 见“重檐”。亦作“重簷”。两层屋檐。
引《礼记·明堂位》:“復庙重檐。”
郑玄 注:“重檐,重承壁材也。”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谓就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郁馥;出重檐而轻转,金表含映。”
唐 骆宾王 《四月八日题七级》诗:“复栋侵黄道,重簷架紫烟。”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纳曲甍之轻暾,散重簷之清旭。”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寺有大悲殿,重檐架之中。”
国语词典
重檐 [zhòng yán]
⒈ 有两重屋顶的建筑物。
重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山陵释义: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建于1926—1929年,在南京紫金山。设计人为建筑师吕彦直。陵墓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平面呈钟形。建有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平易近人。主体结构采用钢架与钢筋混凝土,屋顶为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
- 2.
仙阁释义:⒈仙人的楼阁。亦借称道观或宫殿。⒉唐代称尚书省。⒊特指蓬莱阁。在今山东省蓬莱县北的丹崖山巅。下临大海,殿阁巍峨,重檐八角,绕以回廊。始建于北宋嘉祐间,明代扩建,清代重修。历代文人学士多雅集于此。“仙阁凌空”为蓬莱十大胜景之一,因称蓬莱阁为“仙阁”。
- 3.
历下亭释义:也叫客亭。在山东济南大明湖中,面山背湖,风景优美。此亭为八角重檐式建筑,历史久远。
- 4.
四阿重屋释义:四坡顶、两重檐,即在四坡屋盖的檐下,再设一周保护夯土台基的防雨坡檐。
- 5.
太和殿释义:在 北京 故宫 太和门 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之最大者。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 永乐 年间初建,名 奉天殿。嘉靖 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 皇极殿。清 顺治 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 太和殿。今殿为 清 康熙 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
- 6.
庑殿顶释义: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在建筑等级制度中为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屋顶四面成柔和曲面,共有五条脊,俗称五脊殿。有单檐、重檐之分。用于重要的宫殿,如紫禁城中太和殿的屋顶。
- 7.
开元寺释义:佛教寺院建筑。始建于公元686年。在福建泉州。中轴线上有紫云屏、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及藏经阁等建筑,后部有准提禅林、檀樾祠、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等。大雄宝殿为明代重建,重檐歇山顶,殿内斗拱装饰有独特的飞天伎乐。其前部的月台须弥座上雕有人面狮身和狮子像。大殿前两侧各建有一座宋代石塔,所有构件都用花岗岩制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
柏子塔释义:湖北省 名塔。 在 麻城县 西十公里的 九龙山 上。相传为 唐德宗 时 虚应禅师 所建。因有柏树盘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无影,故名。系砖砌仿木结构,七层六角重檐楼阁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顶远眺。
- 9.
法幢释义:⒈写有佛教经文的长筒形绸伞或刻有佛教经文、佛像等的石柱。南朝 梁 王僧孺《初夜文》:“法幢卷舒,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鬱馥,山重檐而轻转。”明 唐顺之《题金山寺付僧惠杰》诗之一:“隐隐帆檣外,分明见法幢。”清 唐孙华《东林寺》诗:“法幢始何年,本自 远公 作。”⒉比喻佛法。《剪灯馀话·听经猿记》:“侧闻尊宿建大法幢,不惮远来,求依浄社。”
- 10.
玄妙观释义:道教著名的道观。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内。晋武帝 咸宁 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 真庆道院,唐 开元 二年(公元714年)改名 开元宫。宋 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时更名 天庆观。元 元贞 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今名。清 代曾因避 圣祖(玄烨)讳,改名 圆妙观。旧观范围很大,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是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 南宋 淳熙 六年,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檐口有雄健美丽的斗拱,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
- 11.
逍遥伞释义:重檐绣花的伞盖,为旧时出丧时的一种仪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以后还有甚么顶马、素顶马、细乐、和尚、师姑、道士、万民伞、逍遥伞、铭旌亭、祭亭、香亭、喜神亭、功布、亚牌、马执事等类,也记不尽许多。”
- 12.
重檐释义:⒈见“重檐”。⒉亦作“重簷”。两层屋檐。
- 13.
重櫩释义:见“重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