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wǔ zé tiān]
1. 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品松释义:松树名,在 嵩山 少林寺,相传 唐 武则天 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 2.
上官仪释义: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 3.
两台释义:⒈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⒉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 4.
乾陵释义:唐高宗 与 武则天 的合葬墓,在 陕西 乾县 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碑和无字碑等,是 唐 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对 乾陵 的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如 永泰公主、懿德太子 及 章怀太子 墓等,发现了极为精美的壁画、线雕画和大量的陶俑等历史文物。
- 5.
二圣释义:唐高宗、武则天。
- 6.
二张释义:⒈指隋张虔威与张衡。 ⒉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⒊指宋代的张戬、张载兄弟。
- 7.
五狗释义:指 唐 武则天 当政时,其侄 武三思 的五个心腹。
- 8.
五郎释义:唐 武则天 宠臣 张易之 的称号。
- 9.
则天释义:⒈谓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语出《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汉桓谭《新论》:“尧能则天者,贵其能臣舜禹二圣。”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元凯分职,而则天之勋就。”《周书·柳虯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⒉唐武后谥则天顺圣皇后,世称武则天。
- 10.
则天故里释义:就是指武则天的故乡、家乡,其出生地。
- 11.
北庭都护府释义: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公元702年,武则天为加强对西北边疆控制而设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说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后先后为回纥、吐蕃攻占。
- 12.
吕武操莽释义: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的合称。 旧时都被认为是以阴谋手段篡夺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窃取政权的国贼。
- 13.
圣母神皇释义:唐 女皇 武则天 的尊号。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则天 垂拱 四年,得瑞石于 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寳图,于是羣臣上尊号,请称 圣母神皇。”
- 14.
垂帘释义:唐高宗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的时候,在宝座后挂着帘子,皇后武则天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垂帘听政。
- 15.
垂拱四杰释义:指初 唐 文学家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垂拱,唐 武则天 年号。四人皆生活于 武则天 当政时期,故称。明 李贽《孔北海》:“骆宾王 劲辞忠愤,唐 之义士,而与 垂拱 四杰为列。”
- 16.
天枢释义:⒈星名。 北斗第一星。《星经》卷上:“北斗星……第一名天枢,为土星。”⒉比喻国家的中央政权。《后汉书·崔駰传》:“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北周 庾信《贺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枢,秉地轴。”⒊唐 延载 元年 武则天 所立自纪功德的柱子。开元 初诏令毁之。《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梁王 武三思 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徵歛 东都 铜铁,造天枢於 端门 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唐 李休烈《咏毁天枢》诗:“天门街上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⒋人体经穴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
- 17.
奇相月偃释义:武则天面貌非常,有做人君的命。
- 18.
女皇帝释义:即女性的皇帝,日本称女性天皇(日文:女性天皇),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 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当属武则天。
- 19.
干陵释义: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干县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碑和无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对干陵的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怀太子墓等,发现了极为精美的壁画﹑线雕画和大量的陶俑等历史文物。
- 20.
慈恩题记释义:唐 代从 武则天 神龙 年间开始,新进士在 曲江 宴后,即集于 慈恩寺 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金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见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后用为考中进士的典故。宋 林逋《喜侄宥及第》诗:“闻喜宴游秋色雅,慈恩题记墨行清。”